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实证分析——基于利率敏感性模型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20世纪80年代起,以美国为首的国外发达国家逐渐开始放松利率管制,开始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至此以后,也形成了一系列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
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起步较晚,我国从1996年开始从货币市场着手利率市场化改革,到目前为止,利率市场化改革仍然没有完全结束。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不再对利率直接管制,而是由市场主体根据市场资金供需状况和金融交易的各自特点,自主决定利率水平。其核心内容是利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等的市场化。实行利率市场化,是要通过加强市场的竞争机制,从而有效动员和分配资金,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以促进金融体系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
利率市场化进一步确立了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的主体地位, 赋予其更大的经营自主权, 使其能够从自身的经营目标和需要确定利率水平, 有利于调动其积极性、主动行, 促进与国际银行业的接轨。同时,利率市场化会激发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促使商业银行更多地运用非价格手段,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使得商业银行更加关注客户与商业银行的业务情况,依据贷款市场的运行趋势综合确定利率水平,以推动商业银行客户机构的优化。
但是,利率市场化毕竟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商业银行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严峻的挑战。我国的商业银行在长时间的利率管制的环境下运营。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缺乏相应的管理利率风险的手段和工具,因此,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在面对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下的利率风险管理能力,是一个需要认真关注的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国外研究综述
由于 20 世纪 70 年代之前西方各国的利率水平都保持相对稳定,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并不突出,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管理并没有强烈的需求,对利率风险管理的研究也不是很多。随着金融体制改革、金融自由化和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利率风险逐渐跃升为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严重威胁着商业银行的生存。
在这种情形下,专门针对利率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从而西方的利率风险管理理论也日益成熟起来。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西方学者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研究基本上趋于成熟,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并在实务界广泛应用。
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法的研究综述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法是通过研究利率变动对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影响,从而实现对利率风险的管理。摩根和史密斯(Morgan and Smith,1987)建立了一个动态规划模型,认为由于未来短期借款的不确定性的存在,存贷款期限完全匹配的头寸并不是没有风险,商业银行应该保持一定的缺口,通过承受一定的风险来规避另外某些风险。阿尔文和布鲁克纳(Arvan and Brueckner,1986)也提出了一个缺口管理模型,来研究可变利率抵押贷款的最优定价合约问题。Van Sonlai and Kabir Hassan(1997)通过对净利息边际率等指标与不同期限缺口进行实证研究,考察美国中小商业银行使用缺口模型的效果;其实证结果肯定了缺口分析作为资产负债工具,对于美国中小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显著作用。同时,很多学者对缺口分析也持否定态度。Segerstrom(1990)指出,缺口分析无法正确衡量利率风险且会限制银行的获利能力。Taylor(1991)指出缺口分析,无法立即地反映资产与负债重新定价的讯息。Penza and Bansal(1999)认为,该方法主要的缺点在于对敏感性资产(RSA)和敏感性负债(RSL)计算到期日或者重新定价日时,假设某时间段所有资产和负债处于在该时间段的中间位置,这种假设过于粗略和缺乏根据。
2.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研究相对而言还比较少,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处在中央银行高度管制之下,对利率风险管理的需求是随着近年来利率市场化的深入而逐渐增强的。由于管理当局考虑到金融领域的扩散性影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到 1996 年才真正启动。改革前期商业银行的利率管理主要是合规性管理,并无管理规避利率风险的压力和需要。因此,相关的学术研究也较少。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利率风险管理的研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尚待深入,主要停留在对国外利率风险的推介阶段,应用性
的文献相对较少。
(1)关于利率风险识别的研究综述针对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渐进性质,黄金老将利率风险分为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不仅面临重新定价风险、基本点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和选择权风险这四大风险之外,还面临难以适应利率市场化这一特定历史阶段所产生的规则等变化带来的阶段性风险,并认为我国利率在市场化改革之后显著升高的可能性不大,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难以适应不规则波动的利率环境是主要的阶段性风险。武剑将利率风险分为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国内政局动荡、经济形式恶化、金融市场波动、国际利率和汇率变化等,这些宏观变量将影响市场利率水平,最终对商业银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冲击;内部因素包括资产负债结构失衡、利率决策管理失误、内部管理体制不合理等。邵伏军全面总结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认为利率市场化改革面临的风险包括微观风险和宏观风险,并把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归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微观风险。
(2)关于利率风险计量的研究综述陈忠阳在将持续期缺口模型(也称久期缺口模型)用于利率风险的管理技术后,认为利用持续期缺口模型管理可以改善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水平,但在目前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系统内引入这种现金的利率风险管理技术的条件还未完全具备。陈波、姚建丽建议采用“两阶段”战略来引入和应用久期技术:第一阶段是建立以“敏感性缺口为主,久期缺口为辅”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体系;第二阶段是建立以“久期缺口为主,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为辅”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体系。陈新跃、张文武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收益的影响,介绍了国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技术,并指出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技术的选择应是:近期通过“强化缺口管理,完善持续期限分析,引入计算机动态模拟”实现资产负债的精细化;远期运用新兴资产负债管理工具对我国商业银行主动进行收益管理。贺书婕总结了美国商业银行几十年来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的变化趋势,认为静态缺口分析方法已经被扬弃,动态的收入模拟分析方法正在成为主流。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在研究、摸索利率管理方法的过程中,动态模拟分析的结论很重要,而对结论产生过程的理解和监控更为重要。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
文章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是引言部分,提出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且对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接着阐明论文的总体思路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介绍论文涉及的相关概念,如利率风险以及利率市场化。第三部分介绍了利率风险管理的模型以及方法。第四部分,运用上面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最后,从实证分析的结果,并结合其他信息,对我国利率风险管理的现状提出一些解决的措施。
(一)论文基本框架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2章 利率市场化与利率风险
2.1利率市场化的含义
2.2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2.3 利率风险管理与利率风险的含义
2.4 利率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2.5 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面临的利率风险
2.6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3章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实证分析
3.1 我国商业银行总体利率风险分析
3.2 我国商业银行个体利率风险分析
3.2.1 工商银行
3.2.2 浦发银行
第4章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模型
4.1 利率敏感性模型
4.2 压力测试模型
4.3 VAR 方法
4.4 资产负债表内业务管理利率风险
4.5 资产负债表外业务管理利率风险
第5章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对策
5.1 建立健全银行风险管理机制
5.2 建立科学合理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
5.3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的创新
第六章 结论
(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利用利率敏感性模型和我国商业银行两年的报告数据,用利率敏感性缺口,利率敏感性比率及其偏离度和缺口率四个指标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文采用理论描述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立足于我国现实国情,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和经验,系统地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存在的程度及其管理状况。并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四、研究的方法及措施
1、文献研究法。首先对于国内外相关理论文献进行广泛阅读,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关理论动态打好理论基础。
2、比较研究法。通过研究美国等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关利率风险管理和控制状况,比较中美关于商业银行关于利率风险管理,为论文提供可靠的依据。
五、预期研究成果
课题预期达到的目标是通过分析城市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现状,提出防范和管理城市商业银行财务管理风险建议,提升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水平,提高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促进的城市商业银行健康发展。
六、研究工作进度计划
论文各阶段内容 时间节点
撰写开题报告 2017年11月
整理已收集资料,开始论文初步写作过程 2017年11月-2018年1月
撰写初稿 2018年1月-2月初
根据导师意见进行修改 2018年2月-3月初
论文定稿 2018年4月初
论文答辩 201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