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任务书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专业
时间:16周
一、目的要求
毕业设计(论文)是完成和达到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所必须的十分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解决土建工程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工程问题,查阅工程图纸、规范、手册和参考资料以及编写设计技术文件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土建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建筑、结构和施工的全局观点以及技术经济观点。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收集毕业设计所需资料,阅读中外文文献,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动态,熟悉设计的全过程,掌握设计方法,提高设计技能,独立地完成规定的设计任务。
二、毕业设计(论文)选题
1.选题原则
①选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应脱离专业范围。
②选题应紧密联系实际,应尽可能选择与本地区、本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与本单位、本岗位实际工作相结合的现实问题,鼓励从现实需要出发,分析、研究和解决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的实际问题。
③选题应鼓励学术创新,避免选择已经完全得到解决的常识性问题;选题范围既要与课程实践、社会实践的内容相关联,又要避免重复。
④选题难度、大小适中,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以在规定时间内经努力能按要求完成为宜。
⑤原则上一人一题,确实需要多人合作完成的综合性课题,必须明确分工,必须注明每位学生独立完成的部分,保证各自独立完成所分担部分的工作以杜绝抄袭造假行为。
2、设计题目: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一个单位工程的二阶段设计(建筑+结构),综合运用所学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以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工程设计的内容和程序,要求达到如下目的:
⑴ 熟悉建筑设计的内容和步骤,掌握民用建筑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掌握建筑施工图设计的深度要求及图纸的绘制表达方法。
⑵ 掌握一般民用建筑结构选型的原则,掌握结构计算及结构施工图绘制的方法。
(3) 指导指导教师提供选择设计题目:
三、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
⑴ 毕业设计计算书应包括统一格式的封面、中外文设计总说明、目录、正文、致谢、参考文献、附录等(交电子文档),并应与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工程图纸、光盘等一同放入填写好的资料袋内上交。
⑵ 标题应简短、明确,主标题不宜超过20字;可以设副标题。
⑶ 中外文设计总说明简要介绍设计任务、设计标准、主要技术资料、设计原则及设计方法、设计成果等,中文字数以800字左右为宜,并翻译成英文。
⑷ 目录按三级标题编写(即:1……、1.1……、1.1.1……),要求标题层次清晰。目录中的标题应与正文中的标题一致。
⑸毕业设计(论文)正文包括绪论、正文主体与结论,其内容分别如下:
绪论应说明本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范围及要达到的技术要求;简述本课题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说明本课题的指导思想;阐述本课题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正文主体是对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其内容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工作的基本前提、假设和条件;模型的建立,实验方案的拟定;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设计计算的主要方法和内容;实验方法、内容及其分析;理论论证,理论在课题中的应用,课题得出的结果,以及对结果的讨论等。学生根据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性质,一般仅涉及上述一部分内容。
结论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归纳和综合,对所得结果与已有结果的比较和课题尚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与建议。
⑹致谢
谢辞应以简短的文字对在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曾直接给予帮助的人员(例如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及其他人员)表示自己的谢意,这不仅是一种礼貌,也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是治学者应有的思想作风。
⑺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毕业设计(论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毕业设计(论文)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一份完整的参考文献可向读者提供一份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必须列入主要的参考文献。
(8)附录
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毕业设计(论文)的附录中,例如公式推演、源程序等。如果文章中引用的符号较多时,便于读者查阅,可以编写一个符号说明,注明符号代表的意义。
(9) 工程图纸要求图面清楚整洁,线条粗细分明,尺寸及标注齐全,符号及比例正确,构造合理,能表达设计意图,符合国家制图标准并与计算书一致。
(10) 毕业设计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纪律。要求每天的规定时间必须到课室进行毕业设计并接受指导教师的指导和检查,学生有事请假按《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生手册》的有关规定办理。要定期检查进度并填写进度检查表。所有的计算书及图纸必须独立按时完成。
(11) 毕业答辩前按照学校规定对学生进行答辩资格的审查。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取消其答辩资格,按不及格处理。
① 累计旷课时间达到或超过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1/5者;
② 未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要求者;
③ 弄虚作假、伪造实验(设计)数据,有严重抄袭行为者;
④ 未按照《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格式规范》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者。
四、设计要求
1.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建筑性质及行为规律合理进行功能分区,流线组织明确便捷,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2.管理方便,各单元互不干扰,各个房间采光通风良好。
3.适当运用现代建筑造型手段和建筑构图规律,创造新颖,活泼,有现代感的建筑形象。
4.建筑设计应达到国家规定的施工深度要求,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及强制性标准,如《住宅设计规范》(GB 50096-2011)、《住宅建筑规范》(GB 50368-200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2005年版)等。
5.根据建筑方案,合理选择结构类型、基础形式,并进行合理的结构布置,正确确定计算参数,有关各项参数的取值、结构内力分析、计算结果均需符合现行国家《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高层混凝土技术规程》(JGJ 3-2011)、《地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及有关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
五、设计内容:
(一)建筑设计
1.各层平面图
1)标注纵横轴线编号
2)标注建筑各部分尺寸
⑴外部尺寸:标注三道尺寸,即
●总尺寸:(外包尺寸)表明总长和总进深
●轴线尺寸
●门窗洞口及墙段尺寸
⑵内部尺寸
●标注墙体厚度尺寸,洞口位置和大小尺寸
●底层室外台阶,散水等尺寸
1)标注各层标高及室外地坪标高,(一般标注在入口处或公共走道上,若有标高降低的房间和走道,应在该处标明)
2)标注门窗编号。(如果高宽及形式均相同的为同一编号否则应另外编号,门的编号为M-1,M-2,窗的编号为C-1,C-2
3)画出房间内部固定设施的位置及标注尺寸
4)标注剖面图,详图的位置及编号
5)标注房间的名称
6)标注其它特殊部位的做法
7)图名及比例
2.屋顶平面图
1)标注各转角部位定位轴线及间距
2)标注四周的出檐尺寸及屋面各部分标高(标注结构层上表面)
3)屋面排水方向,坡度及各坡面交线,天沟檐沟泛水出水口水斗等的位置。屋面保温隔热层只画出局部
4)屋面上人孔或出入口。女儿墙等的位置尺寸
5)图名及比例
3.立面图
1)表明建筑外形,门窗,雨蓬外廊或阳台及雨水管的形式和位置
2)标注三道尺寸
●总高:从室外地坪至屋顶最高处
●各层间尺寸
●门窗高度尺寸
●必要部位的标高,如门廊,也雨蓬等的位置
3)注明外墙材料及做法,饰面分格线立面细部详图索引号
4)立面名称及比例,(用立面的边轴线编号表示)
4.剖面图
1)要表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高度关系,标注三道尺寸
●建筑总高
●各层层高,楼地层标注在面层表面,屋顶标注在屋面板表面,坡屋顶要标出最低点和屋面坡度
●门窗洞及窗下墙尺寸
2)标注标高及详图索引
3)楼地面和屋顶构造做法
4)内外墙和柱的轴线及间距
5)图名和比例
5.详图
1)楼梯详图:1:50
详细注明楼梯梯段及平台宽度,梯井宽度,踏步宽度及数量,楼梯上下方向等内容;标注楼梯平台的标高及栏杆高度等。
2)其它详图:比例自定
要求表示清楚各部分的构造关系,标注有关细部尺寸,标高,轴线编号以及做法说明等
5.门窗明细表和设计说明
1)门窗明细表的内容有编号,名称。洞口尺寸(宽X高),数量等
2)设计说明包括建筑名称,建筑规模,设计标准, 建筑耐久年限,建筑分类等级和耐火等级,重点交待屋面防水和墙体构造、用料及施工的有关说明,内外装饰做法等。
(二)结构设计:
根据建筑设计进行上部结构、地下室和基础设计,绘出结构平面布置图、结构上部、地下室及基础的施工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上部结构方案选型
⑴ 根据建筑方案选择结构体系,按传力路径简单、规则合理的原则进行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平面布置和竖向布置。
⑵ 确定材料强度等级;根据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结合经验、简化计算方法初选梁、板、柱和剪力墙的截面尺寸或厚度。
⑶ 应用结构设计软件校核所布置的结构是否合理,必要时可对结构布置和构件尺寸进行调整和修改。
2、地下室结构方案确定
3、基础方案确定
4、框架-剪力墙刚度参数计算
5、竖向荷载计算
6、楼板及楼梯设计
7、竖向荷载作用下结构内力分析
8、风荷载计算
9、风荷载作用下结构内力分析
10、地震作用计算
11、地震作用下结构内力分析
12、水平侧移验算
13、荷载效应组合及框架、剪力墙设计
14、地下室设计
15、基础设计
⑴ 基础选型:根据地质条件和上部结构荷载情况确定基础的类型、确定桩的直径。
⑵ 基础平面布置:单桩承载力计算;根据电算结果中底层柱内力确定桩数及布桩。
⑶ 桩基础承载力验算,桩的配筋,承台截面设计及构造,基础梁计算。
注:对毕业设计过程中应用计算机分析所用的Excel电子文档及PKPM等电子数据整理后用光盘刻录上交。
六、图纸及要求:
图纸标签栏样式: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2014届毕业设计 |
(工程名称) |
学 生 |
|
图 名 |
专 业 |
土木工程专业 |
指导教师 |
|
图 别 |
|
日 期 |
|
图 号 |
|
(一)建筑部分:(计算机绘制)
1、图纸目录(A4);
2、建筑总平面图及建筑设计总说明
3、地下室平面图
4、首层建筑平面图
5、其它楼层平面图(包括电梯机房)
6、屋面平面图
7、立面图
8、剖面图及详图
(二)结构部分:
1、图纸目录(计算机绘制)
2、结构设计说明(计算机绘制);
3、基础结构平面布置及大样图,基础说明(计算机绘制);
4、地下室层、首层、标准层和顶层结构平面布置图及板配筋图(计算机绘制);
5、选定轴线框架梁、柱及剪力剪配筋图,基础配筋图;
6、梁平法施工图;
7、选定轴线的梁、柱和基础填写梁、柱和基础表或平法表示(根据手算结果并结合电算结果填写)
8、楼梯配筋图(楼梯表)
七、进度安排:(时间共16周)
序号 |
|
设计(论文)各阶段工作内容 |
地点 |
工作周 |
1 |
|
第一章:建筑设计 1.1各层平面图;1.2立面图;1.3剖面图;1.4大样图 |
|
1~2 |
2 |
手算部份 |
第二章:结构方案选型及刚度参数计算
2.1结构选型;2.2结构布置;2.3初选截面尺寸2.4结构计算简图;2.5刚度参数计算 |
|
2~3 |
3 |
第三章:荷载计算及结构水平位移验算
3.1竖向荷载计算;3.2风荷载计算;3.3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3.4结构变形验算 |
|
4~5 |
4 |
第四章:竖向荷载作用下结构内力分析
4.1恒荷载作用下结构内力分析;4.2活荷载作用下结构内力分析 |
|
6~7 |
5 |
第五章:水平荷载作用下结构内力分析
5.1风荷载作用下结构内力分析;5.2水平地震作用结构内力分析 |
|
7~8 |
6 |
第六章:内力组合及截面设计
6.1框架梁截面设计;6.2框架柱截面设计;6.3剪力墙截面设计;6.4连梁截面设计 |
|
9~10 |
7 |
第七章 楼面板及楼梯设计 7.1楼面板设计 7.2 楼梯设计 |
|
11 |
8 |
第八章 地下室结构设计 8.1地下室外墙设计;8.2地下室底板设计;8.3地下室抗浮设计 |
|
12 |
10 |
第九章:基础设计
9.1基础形式选择;9.2基础承载力计算;9.3基础设计;9.4基础验算 |
|
13 |
11 |
电算部份 |
1.结构模型的录入;
2.结构空间三维内力及位移分析;
3.配筋计算;
4.施工图出图 |
|
14 |
12 |
|
1.毕业论文成果(计算书、图纸、毕业设计说明书等)整理
2.提交毕业论文成果 |
|
15 |
13 |
|
毕业设计答辩 |
|
16 |
八、主要参考资料:
1.建筑设计资料集
2.中小型民用建筑图集
3.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4.建筑制图标准
5.建筑设计标准图集
7.建筑结构设计手册——钢筋混凝土结构构造。
8.建筑结构静力计算实用手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9.简明建筑设计手册
10.杨弗康,李家宝. 结构力学(上册)(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1.沈蒲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例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2.郭仁俊. 高层建筑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3.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5.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 -2008).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9.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 / T50105-2001)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0.混凝土异型柱结构技术规程(JGJ149-2006).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1.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11G101-1).北京: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2011.
22.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11G101-2).北京: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2011.
23.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11G101-3).北京: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2011.
24.傅学怡. 实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第二版)[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