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文依据(写作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人资料准备情况)
1、选题目的及意义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进程的加快,国内商业银行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仍处于粗放经营阶段,业界长期信奉的观念仍是:市场份额越大,就越能够实现大规模经营,从而平均成本就越低,利润就越高,以至商业银行为了争取客户,占领市场,往往忽略成本,忽视经营风险,从而造成开发成本高、潜在不良资产数额较大的隐性问题。
银行业是高风险行业,自商业银行诞生之初,风险就与之相伴,从某种意义上讲,商业银行就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以“经营风险”为其盈利的根本手段。商业银行是否愿意承担风险,是否能够妥善控制和管理风险,将决定商业银行的经营成败。20 世纪 90 年代,一系列金融灾难事件警告世人,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支柱,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健康发展对于促进各国经济发展与繁荣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了“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随着业务的发展和竞争加剧,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对这些风险进行识别、计量、监测并采取科学的控制手段和方法,是商业银行保持稳健经营、实现“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经营原则的根本所在。因此,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安徽省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金融中介组织,与一般工商企业的最大不同就在于银行利用客户的存款和其它借入款作为主要的营运资金,自有资本占比低这一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本身具有较强的内在风险特性。现代金融业的竞争与其说是资产规模的竞争,不如说是金融风险管理的竞争。在安徽省目前的金融体系下,由于资本市场起步较晚,以商业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仍占主导地位。这就决定了安徽省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中的风险,因此,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对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管理也有借鉴作用。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国际上对银行信用风险的分析研究主要包括银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或资产负债业务的匹配进行定性分析。定性分析主要是依靠银行从业人员的实际经验的积累和历代经营从业人员的经验传授,对具体的银行业务发生时对其进行逐一的分析和判断,从而达到对银行业务风险进行控制的目的。因此,在此阶段,因银行从业人员各自的经验和阅历不同,对银行同一业务风险控制的判断也常常会出现不同的意见,甚至是很大的分歧。
进入 80 年代以来,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国际银行业对信用风险进行详细的量化工作开始出现,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经济学家开始运用银行微观金融学理论、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行为金融学理论等对信用风险的产生与防范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斯蒂格利兹和威茨(Stiglits & Weiss,1981)对在不完善市场中银行对信贷的配给进行了研究:银行要综合考虑贷款利率和风险情况来判断是否给予贷款,当利率升高时,银行收入增加,赢利增加,但利率高于某个值时,虽然利率提高,但企业失败的可能性也增大,风险加大,因此银行存在最优的贷款利率1。Y.S Chart,Kanatas(1985)对担保信号对风险的识别作用进行了分析。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假设企业只有两类,一类是低风险,一类是高风险。研究认为高风险企业愿意承担高利率成本,但不要求担保;低风险企业要担保,要求较低利率,涉及这种合同就可以将风险不同的企业区分开来。Besanko 和Thako(1987)进一步研究了担保的角色问题,认为如果担保是有成本的,用担保并不能有效地区分高低风险企业,银行只能提供高利率贷款,而且企业自有财富的多少、低风险企业的占比等都会影响银行对贷款合约的安排。Holomstorm和 Tirole(1993)建立了一个模型研究了企业资本在融资中的作用,他们认为只有资本雄厚的企业才会选择直接发行债权进行融资,只有一定的资本银行才会给予贷款融资,没有资本的企业将很难进行融资,也就是“有钱的愈有钱,没钱的永远没钱”。80 年代初,受债务危机的影响,国际商业银行普遍开始注重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巴塞尔协议》就诞生了。该协议通过对不同类型资产规定不同的权数来量化信用风险,是一种比较统一的量化银行信用风险的方法。
90 年代以后,随着衍生金融工具及交易的发展,金融风险日益突出,几起银行和金融机构危机大案(巴林银行、大和银行等事件)促使了人们对市场风险的关注。一些国际大银行开始建立自己的内部风险测量与资本配置模型,以弥补《巴塞尔协议》的不足。巴塞尔委员会在 2006 年开始实施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融入了最新的风险管理技术,并通过制定资本要求鼓励银行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其中,处理信用风险的方法包括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新资本协议吸收了 VAR 概念,允许银行通过内部评级确定风险函数,度量加权风险资产。新资本协议采取的 RAROC 方法与当前收益的计算方法最大的不同在于,将未来可预计的风险损失量化为当期成本,直接对当期收益进行调整,使得银行的收益与所承担的风险直接挂钩。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不论是在商业银行内部还是在学术研究领域,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仍还处于起步阶段。胡胜(2011)认为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分析要把对经济主体的研究作为基点。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发展实行以重工业为主的模式,体制上须以集权指令经济运行机制来保证这种战略的实现,因此传统体制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有高度集中、主体错位、累积性等特点。根本原因在于金融体制中产权安排和资源配置行政化,而在传统体制下,这种风险被掩盖掉了。体制转轨以来,在计划和市场机制并存的条件下,体制上的真空地带和漏洞成为信用风险的直接来源,导致金融寻租行为的产生。此外,片面地强调银行在经济调控中的作用也是造成我国银行信用风险加大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张维迎(2012)首次把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概念引入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之中。他提出,信用合约签订之前,不对称信息将导致信用市场中的逆向选择;信用合约签订后,将产生信息优势方的道德风险行为。这些已成为委托代理理论的起点和前提假设条件。
王占峰(2010)提出银行信用风险的原因:是由于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造成银行融资信用关系单一化,其他信用关系也受到抑制,信用风险都集中在银行,他们称为银行信用抑制和风险转嫁机制。另一方面是信贷交易的内部性上升4。所谓内部性上升是指交易者所经受的,但没有在交易条款中说明的交易成本或收益的上升。他们认为由于缺乏信用观念、银行客户质量下降、在通货紧缩环境下无法退出信贷市场以及总分行制度的代理成本等都会导致银行内部性上升。
魏灿秋(2009)通过对 KMV 模型和 Credit Metrics 模型的分析,指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建立信用风险量化分析和管理体系的必要性5。KMV 模型利用期权定价理论对风险债券和贷款进行估价以及对它们的信用风险进行度量,是现代信用风险模型的重要特征。其中,美国旧金山市 KMV 公司就利用期权定价理论创立了违约预测模型——信用检测模型(Credit MonitorModel),对上市公司和上市银行的信用风险进行预测。Credit Metrics 模型是以信用评级为基础,计算某项贷款或某组贷款的违约率,然后通过建立信用等级转换概率矩阵和信用等级损失比率矩阵,得出上述贷款在不同信用等级的概率和某一信用等级下的损失比率。得出贷款和贷款组合在未来一定时间内、一定置信区间损失的最大值,即信用风险的大小。再考虑贷款再违约时的回收程度,因为不同的贷款,贷款的条件不一样,可回收的程度也可能不一样,针对每一笔贷款的条件,可以确定该笔贷款的回收率,进而计算信用损失。
杨军(2011)把某银行 1997-2001 年核销的 186 笔贷款档案作为样本,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进行了实证分析6。其特点有:样本选择区域较广,共 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行业覆盖面宽,涉及了商贸、轻工、电子、纺织、机械、建筑、酒店、医药、咨询等 30 个行业,所涉的企业主要以国企为主,包含了集体、合资企业;贷款的种类主要是三类:项目贷款、营运资金贷款和综合性贷款;贷款的发放年份主要集中在 1984-1997 年。通过对这 186 笔贷款的呆帐形成过程进行归纳分析,从而得出了在微观层面上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成因:一个是非银行因素,占比例最高的是政府干预,其次是市场变化因素;二是银行自身的因素,其中银行治理结构缺陷和对借款人调查水平不高是最重要的两个原因。
代军勋(2006)从“商业银行为什么存在,它具有怎样的功能”出发,基于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分析、风险的全面理解和金融工程的发展,提出了商业银行积极风险管理的思想7。商业银行积极风险管理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对外部投机风险(主要是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识别、测度、定价和处置,发现市场风险机会,为风险正确定价,提供风险管理服务,吸收、转移或对冲风险,以风险管理获取风险收益。
刘堃(2010)结合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在对国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主流模型的对比分析基础上,选取 KMV 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适用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王琦(2008)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诸多缺陷,指出了加强信用文化建设是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何春根,何瑛(2008)提出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应由保守型向进取型转变,从内部控制机制发展到外部交易,从单纯的信用风险管理向全面风险管理转变。
杨鸿,高宇(2008)分析了信用风险管理中面临的内外部制约因素,提出应大力发展信用评级业,完善信用评级体系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水平。
二、论文结构框架(列出论文的1、2、3级标题和主要内容)
摘 要
ABSTRACT
一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及论文结构
1.3.1 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1.3.2 论文的内容结构
二 商业银行风险概述
2.1 商业银行风险的特征
2.2 商业银行风险的来源
2.2.1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外部风险
2.2.2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内部风险
2.3商业银行风险的种类
2.3.1按商业银行经营外部环境因素划分的风险
2.3.3按商业银行业务范围划分的风险
三 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特点及探索
3.1现代西方商业银行业风险及风险管理的新特点
3.2 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新探索
四 安徽省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4.1安徽省农村商业银行当前所面临的风险及表现
4.1.1 信用风险
4.1.2 操作风险
4.1.3 市场风险
4.2 安徽省农村商业银行所面临风险特殊性的原因分析
4.2.1 市场转型加剧商业银行风险
4.2.2 经济周期增强商业银行风险
4.2.3 商业银行创新所引起的风险
4.3安徽省农村商业银行原有风险管理的不足及其对风险管理造成的结果
五 改善安徽省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5.1 改革现有的风险管理理念,树立风险管理文化
5.2 改进企业信用状况
5.3 合理设定贷款目标,规范政府行为
5.4 完善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风险管理体制
六 结论与展望
谢 辞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