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菌种
1.1.2 仪器和设备
1.1.3 主要试剂
1.1.4 培养基
1.2 实验方法
1.2.1 铬酸洗涤液的配制
1.2.2 载玻片与盖玻片的清洗
1.2.3 培养皿的准备
1.2.4 无菌培养基的制备
1.2.5 高压蒸汽灭菌
1.2.6 接种培养
1.2.7 显微观察
2结果分析
2.1 A10和A20的菌落形态特征
2.2 A10和A20在光学显微镜下菌丝和孢子的形态特征
3讨论
前言
红豆杉,又称紫杉,赤白松,隶属于红豆杉目,红豆杉科,红豆杉属。是浅根植物,它的主根不是很明显、侧根也不太发达,是世界上公认的濒临灭绝的天然珍贵抗癌植物[1]。它是经过第四纪冰川留下来的古树种,历史悠久,已拥有多达250万年的历史。红豆杉在自然条件下的生长速度非常缓慢,且再生能力极差,长期以来,红豆杉一直处于缺乏状态,甚至面临灭绝的危险。我国共有四个种和一个变种,即云南红豆杉、西藏红豆杉、东北红豆杉、中国红豆杉和南方红豆杉(变种),并已将其列为一级保护植物。
红豆杉因其提取物紫杉醇具有独特的治疗癌症的作用,被我们公认为是新型抗癌药物,因为它对很多种癌症不仅疗效好、而且副作用也很小。1971年,由Wani等从短枝红豆杉(Taxus breviifolla)的树皮中分离得到紫杉醇,并为此进行了深入而详细的研究。对于普通抗癌药物不能治疗的某些晚期肿瘤均有良好疗效,并且对于多种临床恶性肿瘤的疗效更为突出,完全不同于以往上市的任何一种抗癌药[2]。1992年12月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正式批准紫杉醇用于临床,这标志着人类在抗癌过程中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但是由于红豆杉处于濒危的状态,这对于利用红豆杉来提取紫杉醇的想法无疑是一个空想。因此,目前生物制药领域的一个极大的热点便是开发新的方法生产紫杉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