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论文纲要:
1) 摘要:
近年来股票质押在市场上愈演愈烈,几乎到了无股不押的程度,面对大面积,高比例的质押,无论是广大投资者,还是监管层都为此担忧。而大股东的股权质押又是股权质押中的焦点,因为大股东的股票质押行为很可能直接影响了上市公司的走势。除了乐视网的违约事件,今年以来,神雾环保、斯太尔、邦讯技术、金龙机电等多家公司大股东都遭遇了质押股票触及平仓线的情形,多家券商遭遇股票质押融资“踩雷”事件。平仓仅仅是股票质押的其中可见的后果,而股票质押背后带来的更多风险和影响是不容易看到,大股东股票质押之后,更有动机和更低成本地加剧侵占上市公司的利益,掏空上市公司,如直接占用资金,违规担保,关联交易等。
本文拟通过对股权质押和掏空行为的梳理,以ST保千为例,大股东过早地高比例地质押其股权,长期在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状态下经营上市公司,深入剖析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细节和特点,丰富这一题材的研究,并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一个参考。
2)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大股东,掏空
3) 文献综述:
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股权质押,Yeh 等人(2003)研究发现,大股东在股票质押后,现金流权和控制权相分离,会构成内部代理的问题,加剧了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冲突,会使大股东更倾向于掏空上市公司。而且质押比例越高,代理问题越严重。Chenand Hu(2001)认为股权质押会增加公司风险,但股权质押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受经济状况的影响,当经济景气时,两者成正相关,当经济不景气是,两者成负相关。Gary Tian和Qigui,Liu(2012)研究结果表明大股东利用对公司的控制权,秘密转移资产,侵占质权人和中小股东的利益,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往往是和股权质押同时发生的。Chan等(2013)提出进行股权质押的股东对于股价波动表现出来的敏感程度会给公司的资金政策,分红政策带来直接影响,最终会影响公司的股价以及公司价值。
关于掏空行为,其主要受股权集中程度和法律保护程度的影响。股权越集中,大股东越容易利用控制权转移公司资产和利润。Johnson、 La portro、Shleifer(2000)指出股权过度集中很容易造成大股东对小股东的侵害。Holderness(2003)的研究发现,在私有利益的驱使下,掌握控制权的大股东会转移上市公司资源,对其进行掏空。若法律对投资者的利益保护强,则能遏制大股东的掏空行为,若法律对投资者的利益保护若,则会使掏空行为更加猖狂。Heidary、Jalilian(2016)发现,外部审计质量越高表明公司的支付政策越底,说明在外部审计之前,除大股东外的其他股东已掌握较大的权利,外部审计能进一步抑制大股东的掏空行为。
国内研究现状:
关于股权质押,高兰芬(2002)总结了股权质押的三个目的,投资目的、投机目的、现金增值,她认为股权质押会加剧大股东的代理问题,原因在于股权质押使控制权和现金流权进一步分离。黎莱芳(2005)提出股权质押是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一种特殊手段,可以作为大股东短期套现或抽逃出资的工具。郝项超等(2009)认为,大股东股权质押是其资金短缺,融资受约束的表现,这会促使大股东对上市公司进行掏空。王彬、蔡安辉、冯洋(2013)指出民营大股东股权质押对上市公司业绩具有明显改善作用。郑国坚、林东杰、林斌(2014)大股东股权质押会推动其对上市公司进行占款,对上市公司的业绩产生不良影响。陈晓芳、王志毅(2015)侧重于股权质押业务风险的研究,从质权人的角度出发,把将股权质押风险分为股权价值评估风险,市场风险,大股东道德风险,法律风险以及处置风险。吴静(2016)认为不同的股权质押资金投向会向市场传递不同的信号,包括
积极的“支持“信号和消极的”掏空信号。徐寿福(2016)研究表明信贷政策和股票定价会对大股东股票质押的行为产生影响,当上市公司股价由于投资者判断错误而高估时,大股东通过股权融资的意愿和规模更大。
关于掏空行为,李增泉,孙铮,王志伟(2004)以A股上市公司2000-2003年的数据为基础,对所有权结构和大股东的掏空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发现大股东对上市公司资金的占用,与其持股比例存在先升后降的非线性关系,与其他股东的持股比例成严格的负相关关系。张光荣(2006)认为,大股东掏空行为会直接导致公司价值降低,影响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杨七中、马蓓丽(2015)对2009-2013年间大股东与上市之间的资金占用、关联担保、关联交易和合资合营四项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大股东最常用的掏空手段是关联担保,而非经营性的占款趋于减少;公司的内部控制对大股东的掏空行为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李研锦、冯建(2016)认为在股东操纵下的关联交易往往存在利益输送现象,大股因关联交易的获利超过其按股权比例承受的上市公司的亏损。
现有研究比较偏向于对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具体动机,具体途径的分析,总结。本文拟通过深入挖掘ST保千大股东股权质押下掏空上市公司的过程和细节,充分展现此案例的特征,为这方面的后续研究提供一个案例参考。
4) 提纲:
·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框架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及框架
1.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1.2 委托代理理论
2.1.3 优序融资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股权质押综述
2.2.2 大股东股票质押下掏空行为综述
2.2.3 文献述评
· 第3章 ST保千背景介绍
3.1 ST保千发展历史
3.2 ST保千治理结构
3.3 ST保千大股东历次股权质押情况
· 第4章 ST保千案例分析和讨论
4.1 ST保千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动机分析
4.2 ST保千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渠道分析
4.3 ST保千大股东掏空行为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分析
4.4 ST保千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案例总结
·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公司治理和政策建议
· 第6章 参考文献
|
8. 参考文献:
【1】La Porta, F.Lopezde Silanes, Law and Financ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8
【2】Qigui Liu, Gary Tian.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expropriations and firm’s leverage decision: Evidence from Chinese Nontradable share reform.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2012.(21):43-51
【3】Claessens,S.,Fjankov,S.and Lang,L.,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in East Asian corporation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0, 58:81-112
【4】Johnson S R, La Porta, Florencio L, et al. Tunneling.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0,90(3):22-27
【5】高芬兰. 董监事股权质押之代理问题对会计资讯与公司绩效之影响. 台湾:国立成功大学,2002
【6】郑国坚,林东杰,林斌. 大股东股权质押,占款与企业价值.管理科学学报,2014(9)
【7】郝项超,梁琪. 最终控制人股权质押损害公司价值么.会计研究,2009,7:57-63
【8】王斌,蔡安辉,冯洋. 大股东质押,控制权转移风险与公司业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