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背景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1)上市股份公司-德国模式
(2)国有股份制公司-英国模式
(3)国有企业(独资公司)-法国模式
参考文献
1 背景
中国邮政是利用各种运输媒介来传递实物载体信息的一种通信行业,是现代社会的公用性基础设施之一。它带有政府职能的特征一一社会公益性,这种公益性对于中国邮政而言,其具体表现就是“普遍服务”的社会义务。我国邮政储蓄是在1986年经济出现比较严重的通胀形势下开始恢复并开办的。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与邮电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办邮政储蓄的协议》,邮政储蓄业务获准开办。同年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通过,邮政储蓄业务遂成为邮政企业的法定业务之一。当初设立邮政储蓄,是在严重通货膨胀的形势下将其作为回笼货币的一个手段[1]。
最初的邮政业务,实际上是邮政部门代理人民银行经办储蓄。操作程序为:邮政储蓄部门扣除必要库存现金后,把收储资金额上缴人民银行,人民银行对其按月支付代办费用[2]。1989年11月,央行与邮电部再次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办好邮政储蓄的通知》,规定从1990年1月1日起,邮政储蓄由邮政部门代人民银行办理吸收存款改为自办、与人民银行的关系由缴存改为转存,邮政储蓄收入由代办费改为利差。自此,人民银行对邮政储蓄的高额补贴,作为固定关系沿袭下来[3]。
近年来,我国邮政储蓄业务出现了超常规的发展态势,至2003年年底,邮政储蓄余额达到8984.43亿元;邮储网点31803个。邮政储蓄部门不断推出各种新业务,如代理国债业务、代理保险业务、代收付业务(代发工资和养老金、代收水、电、煤气费、电信资费)等多种中间业务。1995年,建成邮政金融计算机网络(简称绿卡工程)。2002年年底,邮政储蓄联网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98%的县市实现了活期邮政储蓄的通存通取[4]。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大多数国家的邮政过去一般都与电信结合在一起,作为国家政府的职能部门,管理和经营本国的邮电通信。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以英国邮政脱离政府序列、组建国家邮政公司为开端,拉开了邮政领域实行政企分开的新一轮改革序幕。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最近五六年来,邮政领域的改革更是如火如荼,改革成为邮政领域的主旋律[5]。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取得飞速发展,对信息传递时限提出了更高要求,加之国际互联网和计算机的迅速普及、电信通信的蓬勃发展和电子邮件的悄然兴起,相当一部分原本属于邮政的业务市场被替代。面对这种局面,邮政如果仍然“我行我素”,不进行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必然会陷入生存危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像UPS、DHL、TNT、 FedEx等跨国私营运递公司纷纷进入邮政市场,邮政部门遇到前所未有的竞争。这些跨国公司凭借强大的实力和灵活的机制,为用户提供比邮政更为可靠快捷和方便周到的服务,在有盈利的快递市场夺走了相当一部分原本属于邮政部门的市场份额。邮政如果一味地坚持”官办”,依赖政府无所作为,必将处于被动地位。长期以来,邮政被非盈利性、公益性服务部门的性质所限,依靠政府支持,缺乏经营活力,对于市场需求的响应迟缓,许多国家邮政处于亏损经营[16。一方面是邮政的亏损,另一方面社会又要求作为基础设施的邮政承担普遍服务的义务。在这种情况下,改革是邮政的惟一出路,也是邮政取得生存发展的机遇。 体制转换 国邮政的改革,一般都是从体制改革入手[7]。改革后的邮政体制模式可以分为四类:
(1)上市股份公司-德国模式
德国邮政改革从1990年开始,1993年部分新机构运转,1998年邮政实行股份制改造,组建德国邮政世界网络公司;2000年正式发行股票上市交易,向社会出售31%的股份。荷兰邮政从1989年开始改革,1998年成功收购TNT,政府售出65%的股票诞生了荷兰邮政政集团。
(2)国有股份制公司-英国模式
1981年邮电分营后,英国邮政重组为国有邮政集团公司,由皇家函件公司、包裹公司、邮政局营业公司和客户服务公司组成;2000年实行政企分开;2001年进行公司化改造,成为国有股份制公司。采用这类模式的还有新西兰、瑞典邮政等。
(3)国有企业(独资公司)-法国模式
法国邮政集团是国有企业,而所属的子公司是股份制公司。采用这类模式的还有澳大利亚、加拿大邮政等。
4)政府机构-日本模式
日本、韩国邮政属于国家经营的事业机构;美国邮政属于政府下属的一个独立执行机构,邮政职工都属于国家公务员,这类国家邮政只允许实行收支平衡或微利[8]。2.2国内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