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选题依据:课题的研究意义综述
乡村是中国最基本的治理单位,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农村治理的有效性不仅关系到村民的切身利益和前途命运,也关系到中国能否顺利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能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能否提升国家治理能力。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社会转型进程的推进,中国的农村社会正处于人口加速流动、生产生活方式急剧变革的过程中,乡村社会结构、农民思想意识和法治、德治要素等诸多方面都随之发生变化。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不仅对当前农村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我国许多基层地区在坚持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了农村治理实践的创造性探索,取得了许多富有成效的经验。“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一思想的提出是基于这些探索和实践之上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因此,它厚植于社会实践,也必将指导新时期下农村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对乡村治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阐明课题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与社会转型进程的推进,乡村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条件以及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都随之发生改变。随着乡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矛盾的日益严重,使得当前乡村治理体系急需在总结已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创新。因此,遵循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借鉴经验的思路,本文以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党在乡村治理体制中的核心地位;夯实自治基础,切实赋予乡村主体自治空间;健全法治保障,树立乡村法治理念;深化德治支撑,营造乡村德治氛围;实现法治、德治的有机统一等几个方面为切入点,探索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路径。希望这些对策建议,能够对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促进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第三部分 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所采用的理论与方法.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同时在研究国内外关于治理、善治理论、治理现代化、人民主权理论、协商民主理论等基础上,通过对文献资料、网络资源的利用分析乡村治理体系的内涵、存在的困境及其构建路径等。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对法治德治的乡村治理体系研究。通过构建理论、政策法规和制度机制相结合的研究结构维度,多视角的分析了当前内法治德治的乡村治理体系的现状、问题、原因与对策等相关问题,并且按照这一逻辑安排了文章的研究内容和基本行文结构。
第四部分论文进度:完成论文的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
第一阶段,完成选题、定题等工作,并提交开题申请表
第二阶段,完成查阅资料、数据搜集,并与导师沟通完成论文初稿
第三阶段,在导师知道下补充和完善初稿;进一步修改、定稿
第四阶段,准备答辩
参考文献
[1](美)施坚雅著;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3]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0.
[4]徐勇著.中国农村村民自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张厚安等著.中国农村村级治理22个村的调查与比较[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徐勇,项继权主编.村民自治进程中的乡村关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金太军,施从美著.乡村关系与村民自治[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8]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9]王振耀.中国村民自治理论与实践探索[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10]项继权.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南街、向高和方家泉村村治实证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项继权.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
[12]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