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课题来源及意义:城市的发展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现代城市既要有发达的经济,也要有发达的文明。文明城市,是反映一个地区现代文明程度、城市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通过创建文明城市,既可以提高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对外吸引力、竞争力,也可以提高人们对城市的满意度,激发人们维护城市形象的热情,对城市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城市的向心力、凝聚力。可以说,创建文明城市对于对内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对外提高竞争力、辐射力,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从拆迁违章建筑到畅通“断头路”;从街头市场取缔到农贸市场升级;从城市增绿到老旧小区整治……聚焦群众需求,岚山区将创城与精致城市建设融合,通过“有里有面儿”的文明创建,让城市颜值与气质齐飞[2]。
创城的意义不言而喻,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这是对每一个市民,每一个居民都有好处的事情,通过创城可以改善提高居民的生存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品味,提高人民生活的满意度。这完全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符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是对于基层来说,基层基本没有执法权,资金也有限,人员也缺乏[3]。正值西宁市创城时期,缺乏大批的文明志愿者。政府便让各个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轮流做志愿者。可是这样一来,市民去事业单位办理业务就会造成找不到工作人员,又或者工作人员太繁忙而照顾不到的尴尬境地。
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广大市民中招募志愿者。创建文明城市的本质就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打造文明和谐的生活环境。市民自发的当志愿者,这从根本上带动了市民的素质,创建文明城市才会变得更加简单。创城无旁观,成果大家享。每一位市民都应具备“创建文明城市,责任在我”的意识,主动地融入到创城活动当中,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既做好城市文明的践行者,也做好不文明行为的监督者,对各种不文明行为[4]。
国内外研究现状:当前,国外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5]。志愿服务正以其突出的社会效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和社会的重视。许多国家的志愿服务活动起步早、规模大,社会效益好。它们在国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已逐渐步入组织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轨道,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运作机制和国际惯例。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这些国家加强对公民的道德教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形式,志愿服务活动几乎家喻户晓,志愿服务意识为大多数公民所接受,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广大公民的自觉行动。如1998年,美国约有1.09亿成年人参与了志愿者活动,56%~62%的妇女每周奉献3-4个小时、49%的男人每周奉献3-6个小时从事志愿服务活动。
(l)与公民的成才和就业全面挂钩。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公民的成才与就业问题是各国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之一。只有将志愿服务活动与公民的成才就业等切身利益挂起钩来,志愿服务活动才能得到社会民众的全面响应,才能确立一个广泛的群众基础。
(2)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切入点。相对于过去那种以满足少数受服务者的生活需求为主体的志愿服务模式,着眼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大局,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寻找服务课题的志愿服务模式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6]。
目前国外志愿服务的主要形式有:专项性的志愿服务工作、专业性的志愿服务工作、公益性的志愿服务工作、社区性的志愿服务工作[7]。
目前国外志愿服务活动呈现出五种趋势:
一是志愿服务活动向法制化方向发展;
二是志愿服务活动向政府化方向发展;
三是志愿服务活动向机制化方向发展;
四是志愿服务活动向全民化方向发展;
五是志愿服务活动向社区化方向发展[8]。
20世纪70年代以来,志愿者组织在全球范围兴起并发展,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支活跃力量,也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志愿者组织是世界各国蓬勃兴起的事业,也是当代中国方兴未艾的事业.改革开放催生了中国本土的志愿者组织,近年来,组织的规模与数量更是不断发展壮大,并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发挥着一系列独特而重要的功能[9]。
我国的社区志愿服务主要在志愿者选拔制度、部分法律制度、评估制度体系等几个方面存在问题:一是社区志愿者选拔制度不够完善[10]。我国的社区志愿者的选拔并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考核标准和考核体系,社区志愿组织在进行志愿者的选拔时对社区志愿者的思想动机、基础能力等情况缺乏细致了解,导致社区志愿者自身素质、专业水平良莠不齐。二是社区志愿者相关权益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我国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缺少全国性法律法规指导,社区志愿者的基本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同时,管理制度的缺位导致志愿行动机制体制缺乏第三方监督和服务活动的前后一致性。法律制度的缺位导致志愿者服务活动无法深入推进,而且会间接制约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长足发展。三是社区志愿者评估制度体系欠缺[11]。
目前关于志愿服务的研究尚以志愿组织的合法性为主,关于志愿组织的管理的文献数量有限,研究内容,结论浮于表面,研究方法较为单一。随着志愿活动的发展,管理问题将越发凸显。目前国内关于志愿者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五种角度:一是宏观性的"问题一对策"模式;二是志愿者的激励;三是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进行考察;四是特殊事件背景下的志愿活动;五是青少年志愿者的教育问题[12]。近年来,中国的志愿者服务体系逐渐壮大,其主体为当代的大学生。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就代表着志愿者队伍的水平[13]。大学生往往是社会上的主力军,要想发展志愿者组织,大学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参考文献:
[1]本报通讯员 安钊. 创城,成为群众幸福引爆点[N]. 日照日报,2020-09-29(B02).
[2]玉林市委党校理论学习中心组 执笔 杨眉. 与文明“牵手” 让城市“幸福”[N]. 玉林日报,2020-09-30(B02).
[3]张敏,胡建东.提升社区志愿服务质量路径探究[J].人民论坛,2020(26):70-71.
[4]王祎雪.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机制体系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10):271.
[5]高寒希, 况青作. 大学生海外志愿服务现状及预期报告[J]. 决策与信息:下旬, 2013(2):121-121.
[6]王永吉. 青年志愿者活动及国内外状况对比[J]. 青春岁月, 2010(20):119-119.
[7]李方菁. 网络志愿者群体的发展现状[J]. 人民论坛, 2011.
[8]陈素文.比较与借鉴:中外青年志愿服务现状透视[J].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03):7-9.
[9]金晶. 中国志愿者组织的发展现状和功能的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10]王振友.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由来、现状及发展趋势[J].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77-81.
[11]徐文新, 李五一, 李艳,等.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现状与发展[J]. 中国青年研究, 1996(2):14-18.
[12]米雅钊. 志愿者管理的国内研究现状[J]. 中国市场, 2011, 000(044):123-125.
[13]赵巍悦. 当代中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现状研究——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C]// 科学中国人(人文社科版). 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