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井田概况及建设条件
第一节 井田概况
一、交通位置
矿区内交通以公路为主,矿山距源村乡11km;距沙土镇约22km;经沙土至遵义县三合约42km;经沙土至禹谟镇35km;至金沙县60km;至黔北电厂64 km;经沙土至遵义南站57km,至遵义市城区约70km。矿井北面有G56杭瑞高速、G4215蓉遵高速、G326国道,东南面有G75兰海高速、G210国道通过。本矿井矿井交通条件较好。(详见交通位置图1-1)。
井田地理坐标:东径106°35′54″~106°36′42″;北纬27°27′06″~27°28′12″。
表1-1-1 矿界拐点坐标
序号
|
X
|
Y
|
1
|
|
|
2
|
|
|
3
|
|
|
4
|
|
|
5
|
|
|
6
|
|
|
7
|
|
|
面,开采标高+1000~+500m。
|
二、地形地貌
矿区位于贵州高原西北部,为高原侵蚀型低中山沟谷地貌,总体形态特征为缓坡,地势总体上北西高南东低;最高点位于北西角的无名山顶,标高1037.0m,最低点位于南东沟谷附近,标高848.0m,相对高差为189m。
图1-1 矿井交通位置图
二、电源条件
根据岩脚煤矿与金沙县供电局签订的《供用电协议》,同意岩脚煤矿一回路引自木孔35kV变电站10kV回路,另一回路引自沙土110 kV变电站10kV回路,设计线路均为LGJ-240,距离均为10km,可以向岩脚煤矿提供可靠的双电源,矿井开发在电力上是有保障的。
三、地面水源
地面多被第四系(Q)残坡积物覆盖,小冲沟较多,呈树枝状分布。区内无大的河流发育,仅有3条小溪沟发育,主要受大气降水的控制,流量变化大,枯季流量较小0.10l/s,雨季暴涨,达100 l/s以上。
四、气象特征
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据贵州省金沙县气象局提供资料,区内年平均气温15.6℃,极端最低气温-6.8℃,最高气温38.4℃。近10年年均降水量1053.4mm,年均蒸发量1167.8mm。灾害性天气主要有暴雨、冰雹、夏旱、凝冻等。
五、地震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0年5月31日联合发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规定,本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六、地区经济概况
区域内及附近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和小麦等;经济作物有烤烟、辣椒和油菜等;除几家小型煤矿及采石加工企业外,无其它企业。工业欠发达,总体经济发展滞后,劳动力富裕。
七、地面建(构)筑物及设施
井田范围内无文物古迹,自然保护区,矿区范围内无城镇,村寨稀少,零星分布。
第三节 井田地质特征
一、井田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自下而上有, 二叠系中统茅口组,二叠系上统龙潭组、长兴组,三叠系下统夜郎组,第四系。
1、二叠系中统(P2)
(1)茅口组(P2m):主要为一套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在勘探区西北部大面积出露,岩性主要为深灰色中厚层状含炭屑灰岩及灰色厚层状灰岩,浅灰色,中厚-厚层状,隐晶~微晶结构,上部含少量燧石结核及硅质,厚大于200m,与上覆龙潭组呈假整合接触。
2、二叠系上统(P3)
(1)龙潭组(P3l):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沉积。以细碎屑岩为主,夹煤及石灰岩。龙潭组为区内唯一的含煤地层。厚99.62-107.63,平均104.11m。
(2)长兴组(P3c):为一套海陆相碳酸盐岩沉积岩。岩性以深灰色中至厚层状含燧石泥晶灰岩为主,产丰富的腕足类动物化石。中下部夹泥岩薄层,产腕足类动物化石碎片。全组厚度较稳定。厚45.60-48.62m,平均厚47.01m。
3、三叠系下统(T1)
夜郎组分为三段:即沙堡湾段、玉龙山段、九级滩段:
(1)沙堡湾段(T1y1):岩性以灰色、灰绿色粉砂质泥岩为主,具水平纹理,夹薄层状泥质灰岩,近顶部及下部夹2~3层较薄的黄绿色蒙脱石泥岩。厚6.95-7.33m,平均厚7.16m。
(2)玉龙山段(T1y2):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岩性以浅灰至灰色,薄至中厚层状微晶灰岩为主,下部夹泥质及粉砂质条带。顶部具缝合线构造,产瓣鳃类动物化石,厚度大于200m。
(3)九级滩段(T1y3):为一套陆相细碎屑岩沉积。岩性以紫红、灰绿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及粉砂岩为主,夹灰岩薄层。灰岩在上部较厚,具缝合线构造,节理、裂隙发育,具有溶蚀现象,产瓣鳃类动物化石,厚度大于150m。与下伏玉龙山段呈整合接触。
4、第四系(Q)
主要由坡积、残积的褐黄色、灰黄色粘土、亚粘土组成,厚0~29.89m,分布面积小。零星分布于山坡及地势低洼的沟谷、溪岸,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二、井田构造
本区总体为一单斜构造,沿走向有宽缓的波状起伏,地层产状平缓,倾角10~18度,大部分倾角在16度左右,走向NE~SW,向东南倾斜。区内次一级褶皱不发育,地表及钻孔未见断层,但在生产巷道中见小于5m的小断层两条。综上所述,矿区总体为单斜构造,未见次一级的褶曲和断距大于30m的断层,构造复杂程度属简单类型。
三、煤层、煤质
1、煤层
(1)含煤性
岩脚煤矿矿区含煤地层为龙潭组。厚106.46-112.85m,平均107.79m。含煤8-11层,一般9层,煤层全厚度5.94-9.52m,平均7.81m,含煤系数为7.2%,含可采煤层3层,煤层采用厚度3.72-6.22m,平均4.53m,可采含煤系数为4.2%。
(2)可采煤层
矿区内含煤岩系中含可采煤层3层(9、13、15),均为全区可采,其中15号煤层与9号煤层平均间距为31.4m,13号煤层与9号煤层平均间距为27.4m。煤层特征见表1-3-1。
9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中部,上距长兴组底界36.6~41.2m,平均38.6m,煤层真厚0.94~1.71m,平均厚1.21m,煤层结构简单,含0-1层夹矸,夹矸多为炭质泥岩,偶为泥岩。煤层顶板一般为泥质粉砂岩、粉砂岩、泥岩。底板一般为泥质粉砂岩、粉砂岩、泥岩。煤层较稳定,为全区可采煤层。
13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中下部,上距9号煤层25.68~28.80m,平均27.40m,煤层真厚0.80~0.95m,平均厚0.85m,煤层结构简单,钻孔揭露的13号煤层均不含夹矸。煤层顶板一般为粉砂岩。底板一般为粉砂岩。煤层较稳定,为全区可采煤层。
15号煤层:位于龙潭组底部,上距13号煤层29.68~32.80m,平均31.40m,煤层真厚1.98~3.16m,平均厚2.32m,煤层结构简单,除了701孔以外,其余钻孔揭露15号煤含0~2层夹矸,夹矸多为炭质泥岩,偶为泥岩。煤层顶板一般为灰岩。底板一般为铝土岩、泥岩。煤层较稳定,为全区可采煤层,可采煤层特征见表
2、煤质
(1)煤的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
①煤的物理性质:全区可采煤层颜色均为黑色~灰黑色,块状、少量碎块状;一般以半亮煤为主,次之为亮煤和半暗型煤,各煤层均含有少量暗煤中~细条带;线理状镜煤、透镜状丝炭,部分裂隙充填少量方解石薄膜及黄铁矿。
7、煤的工业用途评价
根据矿井内煤的工业指标,确定本区为无烟煤三号(WY3),属中灰,中高硫至高硫,特低挥发分,中高热值,中高至高固定碳,一级含砷,低氟、中氟及高氟,特低氯,特低-低磷煤。
本区煤炭资源适用于火力发电、动力用煤、民用煤等,本区煤以高硫煤为主,若直接应用时,应经过洗选来降低煤中硫含量,部分煤层氟含量较高,不能用于食品工业。
四、水文地质条件
1、含水层及隔水层
该区出露地层从新至老有第四系(Q),三叠系下统夜郎组(T1y)、二叠系下统长兴组(P3c)、龙潭组(P3l),茅口组(P2m)地层;其中:
⑴茅口组石灰岩(P2m),分布在矿区的西北部边缘及外围,本组含岩溶裂隙水及溶洞水。属于弱含水层。⑵龙潭组(P3 l),主要为粉砂岩、粉砂质粘土岩、灰岩、粘土岩夹细砂岩及煤层,该层含裂隙水及层间溶隙水,属弱含水层。⑶长兴组(P3c),为中至厚层灰岩、燧石团块灰岩,由于地层较薄,调查时未发现泉水点,为中等含水层。⑸夜郎组二段玉龙山段(T1y2)中等含水层,该地层具有很强渗透性,表现为溶蚀裂隙,溶洞,陷落坑等。汇集大气降水,地表水补给地下水。而地下水大部分沿溶蚀管道(泉、暗河)形式排出。本段属碳酸盐岩溶洞裂隙水,富水性中等—强,为中等含水层。⑹夜郎组一段九级滩段(T1y3),该段岩性稳定,厚度大,岩石致密,含水性弱,为相对隔水层。⑺第四系(Q)弱含水层,岩性为坡积及残积的棕色、黄色等粘土、砂砾、碎石等。含孔隙水,地表泉水出露稀少,含水性弱。
矿井正常涌水量220 m3/h,最大涌水量250 m3/h。
(二)煤尘
据地质报告可采煤层测试数据,煤层无爆炸危险性。
(三)煤的自燃
据可采煤层测试成果,自燃性发火倾向Ⅳ级,为不易自燃煤层。
1.2.5 瓦斯
矿井可采煤层相对瓦斯涌出量达到10.21 m3/t;瓦斯绝对涌出量为189.7m3/min,属高瓦斯矿井。
1.3 井田勘探程度
根据《岩脚煤矿井田勘探精查地质报告》,基本查清了地层、构造、煤层的对比情况,获得较为可靠的储量,满足设计的要求。井田内钻孔密度合理。本井田地质条件简单,煤层赋存稳定,结构简单,顶板易垮落,底板稳定,开采条件较好。但是在勘探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误差,如井田范围内未发现断层,但对于落差小于5m的断层是否存在尚难结论,建议在下一步的工作中采用三维地震勘探,对小断层构造进行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