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目的:从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提出有效的激发其学习动机的策略。
意义:目前大部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中职生都在学习中出现了厌学的现象,因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中职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调查和分析影响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中职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并提出有效地技法与培养其动机的策略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研究现状:
国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从国外的研究情况来看,动机的研究大约始于1920年,出现得较晚,但发展迅速,形成了很多具有影响力的动机学说理论。
最早动机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本能说”,他认为本能是行为的基础,这种观点没有把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分开来。继“本能说”之后,以伍德沃斯.赫尔和托尔曼为代表的“驱力说”认为,当有机体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内趋的刺激而产生的反应,其最终结果是有机体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前一理论相比,这一理论只停留在有机体的生理需要上。随着动力的不断发展,不少思想家、教育家都认识到学习动机对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
国外学者Jane、Katsuaki认为教师在讲授、答疑、辅导等过程中要努力寻找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兴趣及动机相联系的方法。根据学生的自信心水平和学习目标的类型适当调整学习的难度,运用具体、通俗、明白的语言语以及同学生本人的经验和价值观相联系的举例。用类比的方法或通过视频等形象的材料去描述和呈现学习内容。促使陌生的事物变得熟悉,让学生有机会更多地学习他们相信或熟悉的事情。
Guo-Dong研究了一种多用户的以学习层次和课件的流程为基础设计的教学游戏对学习动机的影响。从新异性、认知、好奇心、控制、合作、竞争、挑战七个角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通过引入此游戏,学生所有的动机因素都提高了,显著的因素是新异性、认知和好奇。
Houle通过访谈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结果发现,这些学习者的动机类型可以归纳为三种取向:其一是目标取向,个体以学习未完成的明确目标的方法。二是活动取向,寻求一种社交接触。三是学习取向,个体为了求知,参加学习的理由是为了受到良好的教育。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认知因素的介入是动机愈加完善,以认知论观点为基础的学习动机理论不断涌现。其中,影响较大的有ARCS动机模型、成就动机论、论归论、自我效能感理论。这些理论都被广泛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特别对于学困生,其意义重大。如其中的归因理论应用面广,并且被不断完善。1977年,维纳提出了归因论。将人的成功和失败归为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等原因,并把这些原因按稳定性、可控性、外显性进行了归因类型分析,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合理归因,激发学习动机。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也提出了归因理论,他认为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提出并逐步完善了动机的归因理论。他提出了两种不同维度的归因模式,即内在地和外在的、可控的和不可控的、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归因论对教学的指导作用重大,教师要多引导学生把学业失败归因于内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学生的学习信心才会增加。
国内发展现状及趋势:
赵立颖关于“基于动机理论的教学设计策略研究”中通过分析多种动机理论,提出基于动机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为,一是体现学生主体性、二是满足学生实际需求、三是提供学生学习支持。
贾颖关于“”信息技术课堂环境下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的教学设计研究”中对心理学领域、教学论领域和教学设计领域里学习动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提出学习动机的激发模式以及信息技术课堂环境下学习动机激发的教学实践探索。
戴宾在“初中生物课堂学习动机的管理策略研究”中提到:引导初中生生物学习动机由低级需要上高级需要发展,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注意三维教学目标的整体实现、创造民主合作的课堂,从而更好的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生物课堂教学以及管理效率。
由上可见。国内对学生各课程学习动机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从这些论文我们可见,学习学者们不禁锢于学生动机的单纯分析上,已经转移重心在研究动机与其他因素上面。如教学课堂气氛、学生的归因等关系上。而且大趋势是学者们把重心转移在如何激发学习动机的管理策略研究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