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转向器概述
1、研究的目的
汽车产品的质量检测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转向器作为汽车的一个重要部件,对其综合性能进行检测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汽车安全性统计,,全世界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超过20万,加之几倍于死者的受伤者以及物质上的损失,其直接或间接的危害是难以估计的。在我国,由于交通管理技术落后、路况差、车辆性能差,加之各类车辆混合行驶,交通事故时有发生。近年来,我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世界前几位,每万辆车平均事故居大国中第一位。交通事故己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概括交通事故的原因,不外乎人、汽车和环境三个因素。显而易见,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是减少交通事故的关键措施之一,因此,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都非常重视汽车安全性的研究。目前汽车工业己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所以,为了提高汽车的质量,保证行驶的安全性,在大力发展我国的汽车工业的同时,这就要求生产厂家对每一批产品必须进行质量检测,而其中转向器是汽车维持驾驶员给定方向稳定行驶能力(即操纵稳定性)的基本保障,所以汽车转向器综合性能试验成了汽车性能测试中的一个重要项目。
由于汽车转向器属于汽车系统中的关键部件,它在汽车系统中占有重要位置,因而它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汽车工业的发展,它的规模和质量也成为了衡量汽车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近年来随着我过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作为汽车的重要安全部件—汽车转向器的生产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汽车转向器生产行业里,70年代推广循环球转向器,80年代开发和推广了循环球变传动比转向器,到了90年代,驾驶员对汽车转向器性能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要求转向更轻便,操纵更灵敏。随着汽车的高速比和超低压扁轮胎的通用化,过去的采用循环球转向器和循环球变传比转向器只能相对的解决转向轻便性和操纵灵敏性问题,现在虽然转向器以向动力转向发展,但大部分汽车还应用机械型转向器,如何改进转向器的设计,使之更加适合驾驶者,是最重要的,因此还需不断改进。
2.国内外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迅猛。作为汽车关键部件之一的转向系统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基本已形成了专业化、系列化生产的局面。有资料显示,国外有很多国家的转向器厂,都已发展成大规模生产的专业厂,年产超过百万台,垄断了转向器的生产,并且销售点遍布了全世界。
现代汽车转向装置的设计趋势适应汽车高速行驶的需要从操纵轻便性、稳定性及安全行驶的角度,汽车制造广泛使用更先进的工艺方法,使用变速比转向器、高刚性转向器。“变速比和高刚性”是目前世界上生产的转向器结构的方向。
充分考虑安全性、轻便性随着汽车车速的提高,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非常重要,目前国内外在许多汽车上已普遍增设能量吸收装置,如防碰撞安全转向柱、安全带、安全气囊等,并逐步推广。从人类工程学的角度考虑操纵的轻便性,已逐步采用可调整的转向管柱和动力转向系统。
低成本、低油耗、大批量专业化生产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恶化,石油危机造成经济衰退,汽车生产愈来愈重视经济性,因此,要设计低成本、低油耗的汽车和低成本、合理化生产线,尽量实现大批量专业化生产。对零部件生产,特别是转向器的生产,更表现突出。
汽车转向器装置的电脑化汽车的转向器装置,必定是以电脑化为唯一的发展途径。
现代汽车转向装置的发展趋势 现代汽车转向装置的使用动态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转向装置的结构也有很大变化。汽车转向器的结构很多,从目前使用的普遍程度来看,主要的转向器类型有4种:有蜗杆肖式(WP型)、蜗杆滚轮式(WR型)、循环球式(BS型)、齿条齿轮式(RP型)。这四种转向器型式,已经被广泛使用在汽车上。
据了解,在世界范围内,汽车循环球式转向器占45%左右,齿条齿轮式转向器占40%左右,蜗杆滚轮式转向器占10%左右,其它型式的转向器占5%。循环球式转向器一直在稳步发展。在西欧小客车中,齿条齿轮式转向器有很大的发展。日本汽车转向器的特点是循环球式转向器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日本装备不同类型发动机的各类型汽车,采用不同类型转向器,在公共汽车中使用的循环球式转向器,已由60年代的62.5%,发展到现今的100%了(蜗杆滚轮式转向器在公共汽车上已经被淘汰)。大、小型货车大都采用循环球式转向器,但齿条齿轮式转向器也有所发展。微型货车用循环球式转向器占65%,齿条齿轮式占 35%。综合上述对有关转向器品种的使用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循环球式转向器和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已成为当今世界汽车上主要的两种转向器;而蜗轮#0;蜗杆式转向器和蜗杆肖式转向器,正在逐步被淘汰或保留较小的地位。
在小客车上发展转向器的观点各异,美国和日本重点发展循环球式转向器,比率都已达到或超过90%;西欧则重点发展齿轮齿条式转向器,比率超过50%,法国已高达95%。
由于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的种种优点,在小型车上的应用(包括小客车、小型货车或客货两用车)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大型车辆则以循环球式转向器为主要结构。
循环球式转向器的特点是:效率高,操纵轻便,有一条平滑的操纵力特性曲线。布置方便。特别适合大、中型车辆和动力转向系统配合使用;易于传递驾驶员操纵信号;逆效率高、回位好,与液压助力装置的动作配合得好。可以实现变速比的特性,满足了操纵轻便性的要求。中间位置转向力小、且经常使用,要求转向灵敏,因此希望中间位置附近速比小,以提高灵敏性。大角度转向位置转向阻力大,但使用次数少,因此希望大角度位置速比大一些,以减小转向力。由于循环球式转向器可实现变速比,应用正日益广泛。通过大量钢球的滚动接触来传递转向力,具有较大的强度和较好的耐磨性。并且该转向器可以被设计成具有等强度结构,这也是它应用广泛的原因之一。变速比结构具有较高的刚度,特别适宜高速车辆车速的提高。高速车辆需要在高速时有较好的转向稳定性,必须保证转向器具有较高的刚度。间隙可调。齿条齿扇副磨损后可以重新调整间隙,使之具有合适的转向器传动间隙,从而提高转向器寿命,也是这种转向器的优点之一。我国的转向器生产,除早期投产的解放牌汽车用蜗杆#0;滚轮式转向器,东风汽车用蜗杆肖式转向器之外,其它大部分车型都采用循环球式结构,并都具有一定的生产经验。目前解放、东风也都在积极发展循环球式转向器,并已在第二代换型车上普遍采用了循环球式转向器。由此看出,我国的转向器也在向大量生产循环球式转向器发展。
转向器生产专业化。循环球式转向器在国外实现了专业化生产,同时以专业厂为主、大力进行试验和研究,大大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在日本“精工”(NSK)公司的循环球式转向器就以成本低、质量好、产量大,逐步占领日本市场,并向全世界销售它的产品。德国ZF公司也作为一个大型转向器专业厂著称于世。它从1948年开始生产ZF型转向器,年产各种转向器200多万台。还有一些比较大的转向器生产厂,如美国德尔福公司SAGINAW分部;英国BURM#0;AN公司都是比较有名的专业厂家,都有很大的产量和销售面。专业化生产已成为一种趋势,只有走这条道路,才能使产品质量高、产量大、成本低,在市场上有竞争力。
动力转向是发展方向。动力转向系统的应用日益广泛,不仅在重型汽车上必须装备,在高级轿车上应用的也较多,在中型汽车上的应用也逐渐推广。主要是从减轻驾驶员疲劳,提高操纵轻便性和稳定性出发。虽然带来成本较高和结构复杂等问题,但由于优点明显,还是得到很快的发展动力转向有3种形式:整体式、半分置式及联阀式动力转向结构。目前3种形式各有特点,发展较快,整体式多用于前桥负荷3~8t汽车,联阀式多用于前桥负荷5#0;18t汽车,半分置式多用于前桥负荷6t以上到超重型汽车。从发展趋势上看,国外整体式转向器发展较快,而整体式转向器中转阀结构是目前发展的方向。
3.汽车转向技术的发展趋势
(1) 新型转向机构的研究与应用 围绕减小转向机构的误差、优化转向机构的设计、减轻转向机构的磨损、提高转向机构的效率等方面开展工作,加强新型转向机构的研究与应用已成为生产企业和科研单位的追求的目标。
(2) 动力转向技术的推广 为减轻驾驶员疲劳,提高操纵轻便性和稳定性,动力转向系统的应用日益广泛,不仅在重型汽车上必须采用,在高级轿车上应用较多,而且在中型汽车上也已逐渐推广。
(3) 考虑主动安全性的转向技术 从操纵轻便性、稳定性和安全行驶的角度,广泛使用更先进的工艺方法制造、使用变速比转向器、高刚性转向器,采用防碰撞安全转向柱、安全带、安全气囊等,并逐步推广。新时代下的汽车转向装置设计充分考虑了驾乘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诸如4WS转向技术的应用、EPS动力转向技术的应用等等。
(4) 先进电子技术和控制技术在转向系统中的应用 随着传感技术、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在汽车中的应用,可以从多方面改善转向系统的各种性能,诸如汽车的低速行驶轻便性、汽车的稳态转向特性、汽车的回正能力、转向盘中间位置操纵稳定性、前轮的摆振等等。
4.对转向系的要求
(1)保证汽车有叫高的机动性,在有限的场地面积内,具有迅速和小半径转弯能力。
(2)操纵轻便。
(3)转向盘应能自动回正。
(4)反冲击尽可能小。
主要参考文献
[1] 林家让主编.汽车构造底盘篇.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
[2] 陈家瑞主编.汽车构造:下册.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
[3] 庄继德.汽车系统工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4] 汪卸建主编.汽车底盘简明教学图解.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5] 周林福主编.汽车底盘构造于维修.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6] 余志生主编.汽车理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7] 雷雨成主编.汽车系统动力学及仿真.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7
[8] 龚微寒主编.汽车现代设计制造.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
[9] 巩云鹏主编.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沈阳:东北大学出版2002.12
[10] 蔡春源主编.机械零件设计手册.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4
[11] 郑志祥,刘天一.机械零件.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
[12] 许镇宇,朱景梓.机械零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3] 蔡兴旺主编.汽车构造与原理.下册,底盘、车身,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8
[14] 朱秀琳主编.汽车机械基础.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
[15] 常明主编.汽车底盘构造.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3
[16] 董宝承主编.汽车底盘.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9
[17] 张红伟主编.汽车底盘构造及维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18] 李春明主编.现代汽车底盘技术.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9
[19] 赵建柱主编.汽车底盘使用维修问答300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
[20] 张汛主编.汽车底盘维修.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