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 业 设 计(论 文)开 题 报 告
1.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
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
摘要:弯曲成形是冲压成形工艺中典型的加工方法之一,而控制回弹是保证成形质量的关键。本文首先介绍了选题背景和冲压回弹技术研究的现状,确定以U形弯轨件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解冲压回弹表现形式以及控制回弹的方法,分析影响回弹的主要因素,再提出利用Dynaform软件对冲压成形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建立最佳的工艺模型,以控制弯曲成形过程中产生的回弹,为探讨U形弯轨件冲压成形工艺打下基础。
关键词:U形弯轨件,回弹,有限元分析,弯曲成形
1选题背景
在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零部件都是由弯曲成形的,而对于弯曲成形,就必须考虑到回弹的问题。回弹是弯曲成形中一个普遍现象,回弹的存在将降低零件的几何精度和影响后续的装配的工作量,延长了产品开发的周期,因此,对回弹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弯曲成形中一般只涉及较为简单的几何形状和边界条件,人们对回弹的研究往往首先从弯曲入手[1-2]。
2冲压回弹技术研究现状
早期对于回弹研究手法较为简单,主要以实验和解析的手法来研究,当然研究的对象局限于较为简单的几何形状和边界条件的弯曲成形。十九世纪50年代,国内外学者对有关回弹的预测计算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总结出了相应的回弹公式,但大多数是对于简单形状的钣金(矩形板、圆形板、方板等)的冲压加工。但对于那些形状复杂的,却无能为力。
上世纪90年代,有限元仿真技术开始广泛用于板料成形的回弹仿真模拟中,基于有限元模拟技术,实现板料成形过程的工艺仿真。对那些形状较为复杂的零件冲压回弹预测计算,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
板料成形中的回弹现象是成形过程中的常见缺陷,这对零件的尺寸精度跟生产效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提高冲压件的产品质量,就必须要对回弹有效的预测和有效的控制。工程中通常基于经验和反复试验来减小或消除回弹的影响,这样既花费大量时间,又耗费大量财力[3]。
近年来,遗传算法也被运用到板料冲压成形的回弹模拟研究中,然而回弹预测的精度普遍不高,主要存在两个方面原因:一是成形仿真时得到的应力场精度不高;二是回弹算法不够合理。因此如何精确的计算成形件的回弹也是本课题的一大挑战。
3 U形弯轨件冲压回弹理论分析
塑性弯曲时伴随有弹性变形,当外载荷卸去后,塑性变形保留下来,而弹性变形会完全消失,使弯曲件的形状和尺寸发生变化而与模具尺寸不一致,这种现象叫做回弹。
U形弯轨件(图1)的回弹是弯曲工艺研究的一大重点,金属板材在弯曲成形过程中,在获得塑性变形的同时还伴随着弹性变形。当弯曲成形结束后,卸掉冲压载荷时,弯曲件会产生弹性恢复,其弯曲角度和外形尺寸会发生变化,使U形弯轨件的几何精度受到损害。
图1 U形弯轨件
3.1回弹的表现形式
回弹的表现形式有两个方面:
(1)弯曲半径:曲率减小时,弯曲半径增大。
(2)弯曲角:弯曲中心角减小,相应弯曲角增大。
产生回弹的原因:当板料弯曲时,就会产生一个折弯区,而在折弯曲总是存在中心层的,中心层内侧受到折弯力会压缩,中心层外侧受拉而伸长,从而使中心层折弯处总体变厚,内部产生应力,这便是回弹产生的根本原因。
回弹控制方法有 3 种[4],第一种是工艺控制法,即通过工艺优化手段,使板料发生充分的塑性变形抑制回弹;第二种是模型补偿法,通过在特定工艺条件下,预测回弹量的大小,然后修正模具形状,使回弹后的形状恰好符合设计要求;第三种是过程控制法,通过控制冲压成形的压边力、模具温度等手段减小回弹,这种方法效率较低,在工业上很少应用。
3.2影响回弹的主要因素
影响回弹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就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材料厚度:材料越薄,回弹值越大。
(2)零件的相对弯曲半径:零件的相对弯曲半径越小,变形程度越大,变形区总的切向变形程度增大,塑性变形在总的变形中所占的比例增大,相应弹性变形的比例减小,从而回弹值减小。反之零件相对弯曲半径越大,回弹值越大。
(3)零件的弯曲角:弯曲件角度越小,弯曲变形区域越大,
(4)拉深筋:拉深筋工作圆角半径较大时坯料经过拉深筋时产生的塑性变形较少,回弹值较大;拉深筋工作圆角半径较小时,坯料塑性变形较大,零件易出现破裂及破裂趋势,且零件的变薄率呈先变小再变大趋势[5]。
(5)弯曲件形状:弯曲件越复杂,一次弯曲成形角的数量越多,回弹量越小。
(6)模具几何参数[6]:当凸模半径一定时,凸模半径较大而凹模开口尺寸过小时,回弹量很大,U型弯轨件的回弹量会随凹模开口深度增大而减小,随着凹模开口深度的减小,从而使U型弯轨件回弹量显著增加。
(7)材料的屈服点:材料的屈服点越高,弹性模量越小,弯曲回弹值越大;材料的弹性模量越大,弯曲回弹值越小。
4 U形弯轨件CAE有限元建模
本课题选用Dynaform对U形弯轨件冲压成形过程进行动态模拟。通过在不同条件下的回弹模拟试验,观察板料在成形时的各个的时间段的状态,从而发现板材在成形时是否产生起皱和断裂等现象,以及解决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7-10]。
回弹数值过程模拟中考虑了冲压件受到工件几何参数、模具几何参数、材料性能、等因素的影响。为了获得较好的试验效果,要建立好合理的工艺模型[11-15],步骤如下:
(1)确定U形弯轨件的尺寸:相对弯曲半径r/t=2~10,采用1张长160mm总宽50mm的耐热型镀铝钢板Stl6直接经拉深工艺制成。
(2)将数据导入Dynaform;
(3)定义板料的材料与属性;
(4)定义凸模与压边力;
(5)对模型进行有限元计算。
5结语
通过以上对U形弯轨件冲压回弹产生的原因、解决回弹的方法以及CAE有限元建模等的理解,确定以U形弯轨件为研究对象;本课题拟利用PRO/E建立三维模型及借助Dynaform对模型进行有限仿真分析;改变模具参数、材料等参数进行正交试验寻找合适的参数组合。
参 考 文 献
[1] 康俊远. 冲压成形技术[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 詹梅,杨合,栗振斌;管材数控弯曲回弹规律的有限元分析[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4年04期.
[3] 刘迪辉. 薄板冲压回弹仿真计算及应用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05.
[4] 谢晖,潘志红,等. 高强度钢板冲压位移回弹补偿技术研究与应用[J]. 塑性工程学报,2012,19(5): 72-77.
[5] 韩鹏彪,秦志国,等. 半圆形拉深筋的 Dynaform 研究[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0, 31(2):147-150
[6] 余国庆,鲁世红. 板料弯曲回弹的有限元模拟影响因素研究模具工业,2004,286(12): 7-11.
[7] 韩玉强,李飞舟. 基于 Dynaform 的轿车引擎盖板冲压成形仿真的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0,39(15):96-98.
[8] 瞿烨波,余际星,彭勇,等.基于 Dynaform 纵梁后板成形工艺及回弹控制模拟分析[J].锻压技术,2011,36 ( 1): 43 -46.
[9] 王昶,李琳,王萍,等.轿车引擎盖外板拉深模具型面的设计及优化[J].锻压技术,2008,33(2):54-58.
[10] 张宝贵,陈军,王晓方. 基于板料成形数值模拟的冲压模具结构分析方法[J].机械工程学报,2008,44(8):174-179.
[11] 蔡玉俊,王玉广,李国和,孙奇涵. 超高强度钢板热冲压成形CAE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锻压技术,2011,04:7-11.
[12] 陈晖,周细应,李名尧. 模具CAD/CAE/CAM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J]. 铸造技术,2010, 11:1454-1456.
[13] 揭小平,叶建雄,袁有录,等.盒形件拉深成形工艺的数值模拟 [J].锻压技术,2008,33(3):126-129.
[14] 孙东印,司建明,李郁. 综述CAE技术的发展和应用[J].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1,02:25-27.
[15] 张洪武,陈飙松,李云鹏,张盛,彭海军. 面向集成化CAE软件开发的SiPESC研发工作进展[J]. 计算机辅助工程,2011,02:39-49.
毕 业 设 计(论 文)开 题 报 告
2.本课题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径):
近年来由于高强度薄钢板和铝合金板材的大量使用,冲压成形过程中回弹问题更为突出,成为汽车和飞机等工业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本课题通过对U形弯轨件冲压成形回弹有限元分析仿真,探讨不同模具参数、材料、拉延筋、压边力、润滑等参数对回弹的影响,研究控制U形弯轨件冲压成形回弹的方法。
解决问题:通过FLD图和试验研究寻找各因素如摩擦系数、板厚、冲压速度、压边力、凹凸模圆角半径的关系,从而找到合理的工艺参数,采取措施减小和控制回弹对成形件质量的影响,探讨U形弯轨件冲压回弹工艺。
本课题研究手段:
(1)文献查阅有关板材冲压和有限元方面的资料;
(2)U形弯轨件及模具CAD模型建立;
(3)U形弯轨件冲压成形CAE有限元建模;
(4)U形弯轨件冲压成形回弹仿真分析;
(5)探讨U形弯轨件冲压回弹工艺;
(6)按要求提供各种设计文档,并完成毕业论文。
毕 业 设 计(论 文)开 题 报 告
指导教师意见:
1.对“文献综述”的评语:
该生通过阅读与本课题相关的参考文献,进行了一定的总结,撰写的本文献综述能够反映“U形弯轨件冲压及回弹有限元分析与工艺研究”的课题背景以及相关知识,论文撰写较通顺,符合规范,达到了撰写文献综述要求和目的,为毕业设计后期分析打下了基础。
2.对本课题的深度、广度及工作量的意见和对设计(论文)结果的预测:
“U形弯轨件冲压及回弹有限元分析与工艺研究”这一课题的深度、广度及工作量均适中,合适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完成,希望该生能独立的进行U形弯轨件冲压成型工艺的研究,完成课题的要求,撰写毕业论文,达到进行科研训练和本科毕业设计的要求。
2016 年 3月 2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