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ystemview 的无线局域网系统设计
1 前言
IEEE 802.11 MAC层提供了多种服务,同时它也定义了两种不同的介质接入的方法:分布式协调功能(DCF)和点协调功能(PCF)。其中PCF接入由于需要接入点协调整个覆盖区域内的站点,故使用较少。MAC层给站点提供信道的接入和数据的传输,这就直接关系到整个网络信道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从而影响到网络的性能表现。虽然在物理层上新的技术不断推出,但是发展相对缓慢的MAC层技术却极大地制约了无线网络的性能提升。IEEE 802.11 MAC本身协议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例如,协议的本身是想提供对所有站点的公平信道接入[3]。但是,由于协议设计上的一些不足,导致了信道接入的公平性问题。在本章中,将分别从协议开销、发送失败的原因以及介质接入的公平性问题[10]三个方面详细分析802.11MAC协议,重点分析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的不足。
2 无线局域网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无线局域网标准、技术的发展,无线局域网产品逐渐成熟,无线局域网得到了业界及公众的热情关注,无线局域网的应用也逐渐发展起来。相对于Bluetooth、3G[2]等无线技术,无线局域网正成为当前无线领域中一个引人关注的热点。
为了让WLAN技术能够被广为接受和使用,必须要建立一种统一的标准,以确保各厂商生产的设备都能具有兼容性与稳定性。这些标准定义了无线通讯的物理层(physical/PHY layer)以及媒介存取控制层(Media Access Control/MAC layer)。各种新标准的迅速发展,展现了无线局域网领域旺盛的创造力和无限的发展机遇。WLAN现有的标准有很多,例如:IEEE 802.11、HiperLAN、Bluetooth等。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标准是基于IEEE 802.11协议的系列标准。
1990年IEEE802标准化委员会成立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WLAN)标准工作组。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标准工作组任务为研究1Mb/s和2Mb/s数据速率、工作在2.4GHz开放频段的无线设备和网络发展的全球标准,并于1997年6月公布了该标准,它是第一代无线局域网标准之一。该标准定义物理层和媒体访问控制(MAC)规范,允许无线局域网及无线设备制造商建立互操作网络设备。在802.11系列标准中,涉及物理层的主要有4个标准:802.11、802.11b、802.11a、802.11g[5]。根据不同的物理层标准,无线局域网设备通常被归为不同的类别,如常说的802.11b无线局域网设备、802.11a无线局域网设备等。
(1)IEEE 802.11
802.11是IEEE最初制定的一个无线局域网标准,主要用于实现办公室局域网和校园网中用户的无线接入,业务主要限于数据存取,速率最高只能达到2Mbps。由于它在速率和传输距离上都不能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IEEE又相继推出了802.11b,802.11a和802.11g三个新标准。
(2)IEEE802.11b
IEEE802.11b工作于2.4GHz频带,使用直序扩频方式和补码键控,物理层支持5.5 Mbps和11 Mbps两个新速率。它的传输速率可因环境干扰或传输距离而变化,在11 Mbps、5.5 Mbps、2 Mbps、1 Mbps之间切换,而且在2 Mbps、1 Mbps速率时与IEEE802.11 DSSS(直接序列扩频)系统交互操作,但不能与1Mbps和2Mbps的802.11 FHSS(跳频扩频)系统交互操作。
(3)IEEE802.11a
IEEE802.11a工作于5GHz的频带,它采用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物理层速率可达54Mbps,这就基本满足了现行局域网绝大多数应用的速度要求。而且,对数据加密方面,采用了更为严密的算法。但是,IEEE802.11a芯片价格昂贵、空中接力不好、点对点连接很不经济。空中接力就是较远距离点对点的传输。需要注意的是,IEEE802.11b和工作在5GHz频带上的IEEE802.11a标准不兼容。
(4)IEEE802.11g
2002年11月15日,IEEE试验性地批准一种新技术IEEE802.11g,使无线网络传输速率可达54Mbps。802.11g是对802.11b的一种高速物理层扩展,同802.11b一样,802.11g工作于2.4GHz ISM频带,但采用了OFDM技术,可以实现最高54Mbps的数据速率,与802.11a相当;并且较好地解决了WLAN与蓝牙的干扰问题。802.11g与已经得到广泛使用的802.11b是兼容的,这是802.11g相比于802.11a的优势所在。由于802.11g标准尚未完成,而符合802.11a标准的产品已经出现,相信802.11a将会得到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占据先机。在MAC(媒体接入控制)层,802.11、802.11b、802.11a、802.11g这四种标准在媒体访问控制(MAC)层均采用的是载波侦听多路访问/避免冲突CSMA/CA(CA:Collision Avoidance,冲突避免),这有别于传统以太网上的CSMA/CD(CD:Collision Detection,冲突检测),CSMA/CA相关内容在802.11标准中定义,802.11b、802.11a、802.11g直接沿用。由于在RF传输网络中冲突检测比较困难,所以该协议用避免冲突检测代替在802.3协议使用的冲突检测,使用信道空闲评估(CCA)算法来决定信道是否空闲,通过测试天线口能量和决定接收信号强度RSSI来完成。CSMA/CA使用RTS、CTS和ACK帧减少冲突。
除了802.11、802.11b、802.11a、802.11g这四个标准涉及物理层外,为了促进802.11a在欧洲的推广发展,与ETSI的HiperLAN/2竞争,IEEE又提出了802.11h标准,在802.11a基础上增加自动频率选择(DFS)和发送功率控制(TPC)功能,以适应802.11a在欧洲推广发展的需要,符合欧洲有关管制规定的要求。
802.11是MAC层标准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为了满足在安全性、QoS等方面的进一步要求,IEEE相继提出了802.11e、802.11f、802.11i等标准。
802.11e增强了802.11 MAC层,为WLAN应用提供了QoS支持能力。802.11e对MAC层的增强与802.11a、802.11b中对物理层的改进结合起来,就增强了整个系统的性能,扩大了802.11系统的应用范围,使得WLAN也能够传送语音、视频等应用。
802.11f标准定义了一套称之为IAPP(Inter-Access Point Protocol)的协议,以实现不同供应商的接入点AP间的互操作性。
谈到802.11i标准,就不能不提到802.1X标准。802.1X标准完成于2001年,它是所有IEEE 802系列LAN(包括无线LAN)的整体安全体系架构,包括认证(EAP和Radius)和密钥管理功能。802.11i是对802.11 MAC层在安全性方面的增强,它与802.1X一起,为WLAN提供认证和安全机制。
除了上面已说明的标准之外,802.11系列标准中,还有一个802.11d标准,802.11d标准定义了一些物理层方面的要求(诸如信道化、跳频模式等)以适应802.11设备在一些国家应用时这些国家无线电管制上的特殊要求。
总结
IEEE 802.11的介质访问控制主要有两种工作方式:DCF和PCF。DCF是以分布式控制方式实现介质访问控制,以CSMA/CA为主,以RTS/CTS消息交换机制为辅。PCF是靠网络中心控制站(AP)实现中心控制方式。DCF和PCF这两种方式交替工作,通过不同帧间隔的优先级机制,实现不同类型帧的介质访问优先级。由于无线环境难以检测到冲突,IEEE 802.11的冲突检测由物理层的载波冲突检测和介质访问控制层(MAC)的虚拟载波监听实现。虚拟载波监听使用的是时间预留的方法预测信道的忙闲状况。网络在得知网络忙闲信息后通过随机退避算法减小冲突。
本文我们主要研究分析分布式协调算法(Distribute Coordination Function: DCF),这是无线局域网MAC协议中主要的算法。它引入了很多重要概念,例如帧间间隔(Inter Frame Space: IFS),时隙等,但是其基本的设计思想有一些不准确的地方,在IEEE802.11中,分布式协调功能DCF的一些机制与算法并不能有效的解决信道拥塞问题,带来了有效带宽资源的浪费。DCF的RTS/CTS短帧交换传输方式是针对“隐藏终端”问题设计的。
最后对RTS/CTS算法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证明了RTS/CTS算法比CSMA/CA算法取得了更佳的性能。但是DCF算法还需要继续完善,在以后的研究中,将着重于算法的继续改进,如应用层不同业务服务质量要求的实现,改进算法在实际网络环境中的应用,以及解决恶意站点干扰问题,以期获得更好的性能表现。
参考文献:
[1] 杨嵩山、秦春燕.无线局域网技术及应用[J].邮电设计技术,2002,4:5-9.
[2] 黄开枝、冉崇森.无线局域网MAC标准[J].电信快报,1998,7:23-26.
[3] Jim Geier著,王群、李馥娟、叶清扬译.无线局域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2001,8.
[4] 金纯,陈林星,杨吉云.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33-41.
[5] 刘乃安.无线局域网原理技术与应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4,pp.263-266.
[6] 李 云,隆克平. IEEE802.11DCF性能分析及改进[J].电子学报, 2003,31(10): 1446-1450.
[7] 刘元安、丁敏华等.宽带无线接入和无线局域网[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11.
[8] 及晓梅. 关于IEEE 802.11协议MAC层DCF机制的研究与改进[D]. 硕士学位论文, 2004年2月.
[9] 范谦. IEEE 802.11 MAC机制性能分析及其改进[D]. 硕士学位论文, 2003年3月.
[10] 赵俊. 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性能分析和优化[D]. 硕士学位论文, 2003年6月.
[11] 邱小玲. 无线局域网MAC协议的性能分析与设计[D]. 硕士学位论文, 2006年3月
[12] 臧黎丽,张晓敏,张太. IEEE 802.11 MAC层性能分析仿真[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4(30):154-156.
[13] 夏舜晖. 面向无线局域网MAC机制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2006年3月
[14] Matthew S.Gast编著,802.11无线网络权威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15] 顾雪琳,张秀刚.WLAN中MAC子层接入技术的研究.通信技术,2003年第一期,21一24.
[16] G.Bianchi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the IEEE802.11 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Function” IEEE Journal Volmue:18,Issue:3,Pgaes:535一547,March 2000
[17] IEEE802.11 Wireless LAN Medium Access Control and Physical Layer Specifications[S],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