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理工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系(部):机电工程系 2013年 3 月16日 (学生填表)
课题名称 烧结机台车车轮端盖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B090303 课题类型 工程实践
指导教师 职称 讲师 课题来源 工程实际
1. 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1国内外研究动态
模具制造技术现代化是模具工业发展的基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先进技术正在不断向传统制造技术渗透、交叉、融合形成了现代模具制造技术。其中高速铣削加工、电火花铣削加工、慢走丝切割加工、精密磨削及抛光技术、数控测量等代表了现代冲模制造的技术水平。高速铣削加工不但具有加工速度高以及良好的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主轴转速一般为1500040000r/min),加工精度一般可达10微米,最好的表面粗糙度Ra≤1微米),而且与传统切削加工相比具有温升低(工件只升高3摄氏度)、切削力小,因而可加工热敏材料和刚性差的零件,合理选择刀具和切削用量还可实现硬材料(60HRC)加工;电火花铣削加工(又称电火花创成加工)是以高速旋转的简单管状电极作三维或二维轮廓加工(像数控铣一样),因此不再需要制造昂贵的成形电极,如日本三菱公司生产的EDSCAN8E电火花铣削加工机床,配置有电极损耗自动补偿系统、CAD/CAM集成系统、在线自动测量系统和动态仿真系统,体现了当今电火花加工机床的技术水平;慢走丝线切割技术的发展水平已相当高,功能也相当完善,自动化程度已达到无人看管运行的程度,目前切割速度已达到300mm /min,加工精度可达±1.5微米,表面粗糙度达Ra=01~0.2微米;精度磨削及抛光已开始使用数控成形磨床、数控光学曲线磨床、数控连续轨迹坐标磨床及自动抛光等先进设备和技术;模具加工过程中的检测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现在三坐标测量机除了能高精度地测量复杂曲面的数据外,其良好的温度补偿装置、可靠的抗振保护能力、严密的除尘措施及简单操作步骤,使得现场自动化检测成为可能。此外,激光快速成形技术(RPM)与树脂浇注技术在快速经济制模技术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利用RPM技术快速成形三维原型后,通过陶瓷精铸、电弧涂喷、消失模、熔模等技术可快速制造各种成形模。如清华大学开发研制的“M-RPMS-Ⅱ型多功能快速原型制造系统”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惟一拥有两种快速成形工艺(分层实体制造SSM和熔融挤压成形7MEM)的系统,它基于“模块化技术集成”之概念而设计和制造,具有较好的价格性能比。一汽模具制造公司在以CAD/CAM加工的主模型为基础,采用瑞士汽巴精化的高强度树脂浇注成形的树脂冲模应用在国产轿车试制和小批量生产开辟了新的途径。
冲压成形理论的研究是提高冲压技术的基础。目前,国内外对冲压成形理论的研究非常重视,在材料冲压性能研究、冲压成形过程应力应变分析、板料变形规律研究及坯料与模具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跃发展和塑性变形理论的进一步完善,近年来国内外已开始应用塑性成形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即利用有限元(FEM)等有值分析方法模拟金属的塑性成形过程,根据分析结果,设计人员可预测某一工艺方案成形的可行性及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并通过在计算机上选择修改相关参数,可实现工艺及模具的优化设计。这样既节省了昂贵的试模费用,也缩短了制模具周期。研究推广能提高生产率及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扩大冲压工艺应用范围的各种压新工艺,也是冲压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目前,国内外相继涌现出精密冲压工艺、软模成形工艺、高能高速成形工艺及无模多点成形工艺等精密、高效、经济的冲压新工艺。其中,精密冲裁是提高冲裁件质量的有效方法,它扩大了冲压加工范围,目前精密冲裁加工零件的厚度可达25mm,精度可达IT16~17 级;用液体、橡胶、聚氨酯等作柔性凸模或凹模的软模成形工艺,能加工出用普通加工方法难以加工的材料和复杂形状的零件,在特定生产条件下具有明显的经济效果;采用爆炸等高能效成形方法对于加工各种尺寸在、形状复杂、批量小、强度高和精度要求较高的板料零件,具有很重要的实用意义;利用金属材料的超塑性进行超塑成形,可以用一次成形代替多道普通的冲压成形工序,这对于加工形状复杂和大型板料零件具有突出的优越性;无模多点成形工序是用高度可调的凸模群体代替传统模具进行板料曲面成形的一种先进技术,我国已自主设计制造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无模多点成形设备,解决了多点压机成形法,从而可随意改变变形路径与受力状态,提高了材料的成形极限,同时利用反复成形技术可消除材料内残余应力,实现无回弹成形。无模多点成形系统以CAD/CAM/CAE 技术为主要手段,能快速经济地实现三维曲面的自动化成形。
目前我国模具工业的发展步伐日益加快,但在整个模具设计制造水平和标准化程度上,与德国、美国、日本的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主要表现在下列5个方面:(1)总量供不应求。(2)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进出口结构都不合理。(3)模具产品水平低很多,生产周期长。(4)开发能力较差,经济效益较差。(5)与国际水平相比,模具企业的管理落后。 根据国际生产技术学会提供的资料显示,机械零件粗加工的75%和精加工的50%都将由模具成形来完成。因此模具被誉为“金属加工中的帝王”,是“进入富裕社会的原动力”、“模具就是黄金”。 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今天,在经济全球化趋向日渐加速的情况下,我国冲压模具必须尽快提高水平。通过改革与发展,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冲压模具行业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奋斗之下,我国冲压模具也一定会不断提高水平,逐渐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十一五”期间,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不断提高自主开发能力、重视创新、坚持改革开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速度效益型的增长模式逐步转变到质量和水平效益型轨道上来,我国的冲压模具的水平也必然会更上一层楼。
1.2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在冲模的设计制造上,目前正朝着以下两方面发展:一方面,为了适应高速、自动、精密、安全等大批量现代生产的需要,冲模正向高效率、高精度、高寿命及多工位、多功能方向发展,与此相比适应的新型模具材料及其热处理技术,各种高效、精密、数控自动化的模具加工机床和检测设备以及模具CAD/CAM技术也在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为了适应产品更新换代和试制或小批量生产的需要,锌基合金冲模、聚氨酯橡胶冲模、薄板冲模、钢带冲模、组合冲模等各种简易冲模及其制造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2. 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⑴查阅和专业相关的英文资料,并翻译成中文;
⑵熟悉课题,撰写开题报告;
⑶完成模具整体结构的构思,进行必要的工艺计算;
⑷进行冲压工艺分析,制定工艺方案,绘制模具装配图和零件图;
⑸按照要求撰写毕业设计说明书。
3. 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1)根据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的要求,查找国内外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研究现状和资料,并完成总体方案的设计;
(2)根据机构运动要求,完成烧结机台车车轮端盖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
(3)综合设计方案,画出有关装配图和零件图;
(4)结合图纸和设计方案写出说明书。
4. 研究工作进度
(1)第四周~第五周:调研查阅文献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2)第六周~第八周:进行方案设计,完成总体设计。
(3)第九周~第十三周:进行技术设计,完成各部分结构设计(装配图)。
(4)第十四周~第十五周:设计计算完成论文说明书和外文翻译。
(5)第十六~第十七周:准备和参加答辩。
5.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毅. 现代冲压技术[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4,21-26.
[2] 陈炎嗣, 郭景仪.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1,45-50.
[3] 陈孝康, 陈炎嗣, 周兴隆. 实用模具技术手册[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32-36.
[4] 许发樾. 实用模具设计与制造手册[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76-80.
[5]“模具实用技术丛书”编委会. 冲模设计应用实例[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46-48.
[6] 周大隽, 等. 冲模结构设计要领与范例[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56-58.
[7] 赵昌盛. 实用模具材料应用手册[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47-51.
[8]Zone-Ching Lin , Chun-Yao Hsu . An Investigation of an Expert System for Shearing Cut Progressive Die Design . Taiwan: National Taiw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96.11,87-92.
[9] 李焕芳. 冷冲压模具发展现状[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 27(9): 26-30.
[10] J.Y.Li,A.Y.C.Nee, B.T.Cheok . Integrated Feature-Based Modelling and Process Planning of Bending Operations in Progressive Die Design . Singapor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 2002.08
[11] 余银柱, 赵跃文.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35-41.
[12] 薛啓翔. 冷冲压实用技术[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91-95.
[13] 陈炎嗣.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4,48-53. [14] 曹立文, 王冬, 丁海娟, 郭世清. 新编实用冲压模具设计手册[M].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33-37.
[15] 张春水. 高效精密冲模设计与制造[M]. 西安: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89,41-46.
[16] 余最康, 陆子茹. 冷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M].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5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