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一)圆型纬编针织机的各项功能主要依靠机械机构来完成,本项设计能很好的锻炼、应用和巩固大学以来所学机械专业知识,为以后工作打下牢固的机械功底。
(二)本次设计主要依靠查找、阅读、运用大量资料及结合所学专业知识来实现,能充分培养查找、阅读、运用资料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三)本次设计为个人形式,在设计过程中,能锻炼独立工作、自主创新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培养良好的实干精神和竞争意识。
二、文献综述
现在我国的针织机械中,各类机械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与国外一流机械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国际上的地位以及在国内市场上的份额都不及国外。究其原因,国内外的针织机械的差距还是在技术层面上。
(一)国外包装机械工业概况
在国外厂家纷纷向着电脑化,全自动化发展的时候,国内还有较大部分的针织机生产厂家还在围绕着手动机械生产。在如今的针织行业里,对于针织机械的要求由于工人,资金等等的变化已经向着半自动、全自动电脑机发展。以横机为例:随着针织服装与面料有向轻薄化发展趋势,德国斯托尔(Stoll)、日本岛精(ShimaSeiki)生产的横机向电脑化、高机号、多针距及紧凑型、集成化、小型化方向发展。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国外针织机械工业已经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机械制造工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各自的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二)我国包装机械工业概况
我国针织行业除电脑横机和手摇横机外,半自动横机具有灵活多变、品种适应性强与设备价格低等特点,在我国有一定市场。同时在机器性能、质量和自动化程度方面作了些改进与提高,如纹板设计、自动换线、自动换针、休止编织和圆盘密度调节等。 但是,在总体的发展趋势上,无论是手摇横机还是半自动横机都存在发展空间的上限问题,都是在向着全自动横机的性能靠拢,最终都不能替代全自动横机的位置。纵观现在国内的针织横机行业,大多是以独立的公司或者企业在运营,人力,资金,市场纵深等方面都没有出现能够独当一面支撑国内针织横机行业,与国外大公司相抗衡的大公司。
我国针织行业的技术水平及装备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尚有不小差距,向着高性能,多功能,全自动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行业的整合化,优势化也很可能是未来向国际发展的一种趋势。
三、设计方案的选定
方案一:采用圆型纬编针织机的工艺成品图。查阅文献【、】(如图1):
图1 采用圆型纬编针织机的工艺成品图
织针配置在圆形针筒上、用以生产圆筒形纬编织物。编织机构的作用是把纱线通过成圈机件的工作,编织成圆筒形织物。
方案二:采用经编针织机的工艺成品图。查阅文献【、】(如图2):
图2 经编针织机的工艺成品图
用经编针织机编织,采用一组或几组经向平行排列的纱线,在经编机的所有工作针上同时同进行成圈而形成的平幅形或圆筒形针织物.
综上所述,方案二中的单梳经编组织花纹效应少,织物的覆盖性和稳定性差,加上线圈产生歪斜,故决定采用圆型纬编针织机的工艺成品图样式。
四、设计内容
(一)查阅文献【、】,圆型纬编针织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图(如图3):
图4 圆型纬编针织机的的结构工作原理图
上图为圆型纬编针织机结构、工作原理图。纬编针织机的三角装置犹如一组平面凸轮,织针的针脚可进入凸轮的槽道内,移动三角,迫使织针在针板的针槽内作有规律的升降运动,并通过针勾和针舌的动作,就能将纱线编织成针织物。织针在上升过程中,线圈逐步退出针勾,打开针舌,并退出针舌挂在针杆上;织针在下降过程中,针勾勾住新垫放的纱线,并将其牵拉弯曲成线圈,同时原有的线圈则脱出针勾,新线圈从旧线圈中穿过,与旧线圈串联起来,众多的织针织成的线圈串互相联结成了针织物。
(二)机器的组成部分
我设计的课题是钢丝清洁球圆型纬编针织机,机器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
1、开口机构:根据织物组织,把经纱上下分开,形成梭口,以供引纬。
2、引纬机构:把纬纱引入梭口。
3、打纬机构:把引入梭口的纬纱推向织口,形成织物。
4、卷取机构:把已织好的织物引离织物形成区,卷成一定的卷装。
5、送经机构:按交织的需要供应经纱,并使经纱具有一定的张力。
6、切断装置:按照需求,在成品的合适位置切断。
五、计划进度如下:
(一)9月28日~10月14日:完成资料查找、英文资料翻译和开题报告
(二)10月15日~11月8日:完成阅读消化各项设计资料,设计出实现各功能的机构简图,熟悉、学习涉及到的相关软件。
(三)11月10日~12月12日:完成各机构的具体设计和箱体设计(包括Cad图、Ug三维图)
(四)12月14日~12月21日:完成总体设计并编写设计说明书,检查、修改并完善整个毕业设计
(五)12月21日~12月28日:做好答辩的各项准备
六、预期结果
设计的钢丝清洁球圆型纬编针织机能够基本实现产品要求,符合一定的工艺和经济要求,在确保安全的同时能更好地提高效率。加强我在查阅资料、阅读资料、使用资料和自学软件等方面的能力,扎实专业基础,有解决难题的信心和能力。
七、参考文献(尚未注明,待修改)
【1】龙海如.国内外针织机械新的技术发展 [M].北京:纺织机械,2005.
【2】高德,孙智慧.包装机械 [M].郑州: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3】姚二民,储国海.卷烟机械 [M].郑州: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4】 邹慧君,殷鸿梁.间隙运动机构设计与应用创新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5】赵淮,李善为.包装机械选用手册 [S].上册.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6】赵淮,李善为.包装机械选用手册 [S].下册.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