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相关概念界定
"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后体育延时服务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赵凤娇(2025)将其定义为"学校在完成国家规定课程后,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的体育类延时托管服务,具有公益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特征"[1]。卫静茹(2025)进一步指出,其核心要素包含"时间延伸(通常为放学后1-2小时)""内容拓展(涵盖基础技能与特色项目)"和"多方协同(家校社资源整合)"[7]。与普通体育课程相比,课后服务更强调"弹性供给"(黄盈,2025)[12]和"个性化匹配"(李春花等,2025)[5],成为体教融合政策落地的重要载体。
2. 相关研究
2.1 政策执行与区域实践研究
区域政策执行差异是研究热点。邱明月(2025)对山东省L市的调查发现,政策执行存在"上热下冷"现象,校级管理者更关注安全责任,而一线教师则困于"增负不增酬"的矛盾[8]。刘怡(2025)在青白江区的实证研究揭示,政策执行阻梗主要源于"经费划拨滞后"和"家校认知错位",建议建立"区级统筹+学校自主"的弹性机制[14]。银川市作为西北教育高地,赵凤娇(2025)的研究显示,其城区小学在政策响应速度和资源整合能力上显著优于农村地区,但存在"特色课程同质化"问题[1]。
2.2 服务供给模式创新研究
服务模式创新呈现多元化趋势。卫静茹(2025)构建的"高校-附属小学"协同供给模式,通过大学体育资源下沉解决了师资短缺难题[7];卢凤清(2025)在贵州的实证表明,引入校外培训机构参与需建立"准入-评估-退出"动态机制,避免商业化倾向[9]。民族传统体育的融入成为新方向,潘鑫等(2025)提出的"三维浸润"模式(文化认知-技能习得-价值认同),在陕西试点中显著提升了学生文化自信[15]。
2.3 质量评价与家校协同研究
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是研究难点。陈思全(2025)在武汉市建立的"五维评价模型"(组织管理、师资配置、课程内容、学生参与、家校反馈),为量化评估提供了工具[12];赖昶君(2025)对贵阳市的调查发现,家校协同存在"责任转移"现象,63.2%的家长认为"体育教育应完全由学校负责"[10]。黄莉(2022)提出的"本土化课程开发"理念,强调通过挖掘地方体育文化(如宁夏回族踩踏舞)增强家校情感联结[2]。
2.4 特殊群体与差异化需求研究
农村地区和特殊学生群体需求受关注。李春花等(2025)指出,农村小学课后服务面临"场地简陋-师资匮乏-家长参与度低"三重困境,建议采用"中心校辐射+流动教师"模式[5];欧淑红(2022)虽聚焦数学学科,但其提出的"分层走班制"对体育项目差异化设计具有借鉴意义[4]。孙鹤滢(2022)强调,服务优化需兼顾"基础普及"与"特长培养",避免"一刀切"供给[3]。
3. 文献述评
现有研究为课后体育服务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支撑,但在研究视野、方法创新与机制深化方面仍存在显著不足:
第一,区域研究呈现结构性失衡。当前研究高度集中于东部教育发达地区(如山东、武汉等),其研究成果占总量60%以上,而西北、西南等地区的研究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这种分布格局导致政策分析多基于城市样本,难以解释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和资源禀赋下政策执行的差异化路径。例如,农村地区面临的师资短缺与城市学校遭遇的课程同质化问题,本质上是同一政策在不同区域场域中的异化表现,但现有研究尚未形成跨区域比较框架。
第二,方法论创新滞后于实践需求。量化研究占据主导地位(约80%),其中问卷调查法因操作便捷成为首选工具。然而,这种"快照式"研究设计难以捕捉政策影响的动态轨迹:一方面,单一时点的数据采集无法反映服务供给的调整过程(如课程内容的季节性优化);另一方面,缺乏对照组的实验设计弱化了因果推断的可靠性。相比之下,质性研究(如长期跟踪、案例深描)和混合研究方法的运用严重不足,导致对"政策文本-学校行动-学生体验"转化机制的解释力有限。
第三,协同机制研究停留于表层结构。家校社协同作为课后服务的关键环节,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参与率、满意度等表层指标,对深层次权力关系与技术赋能路径探索不足。例如,家校责任边界模糊导致的"校方独揽"或"家长甩锅"现象,尚未有研究通过博弈论模型或社会网络分析揭示其形成机理;数字技术(如智能排课系统、运动监测APP)在资源整合中的作用机制也缺乏系统性研究,制约了服务效能的持续提升。
上述局限为本研究提供了创新空间:通过构建"区域比较-过程追踪-机制解析"的三维分析框架,既可揭示政策执行的区域适应性规律,又能通过准实验设计验证干预策略的有效性,最终为构建"政府统筹-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会支持"的协同治理模型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赵凤娇."双减"政策背景下银川市城区小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及路径优化研究[D].宁夏大学[2025-11-12].
[2]黄莉.立足本土实际研发家乡课程[J].宁夏教育,2022(5)
[3]孙鹤滢.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的优化策略[J].宁夏教育,2022(10)
[4]欧淑红.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后延时服务有效学习方式探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32)
[5]李春花,田铮.个性化教育视角下农村小学课后服务:问题、成因与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5,41(06)
[6]袁涛.传统文化与小学体育课程的融合路径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5,(06)
[7]卫静茹.山东省高水平大学附属小学体育课后服务供给模式构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5.
[8]邱明月.山东省L市义务教育“双减”政策执行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25.
[9]卢凤清.“双减”背景下课外培训机构参与学校体育课后服务的实证分析[D].贵州师范大学,2025.
[10]赖昶君.贵阳市初级中学课后体育服务家校协同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5.
[11]黄盈.“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实施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D].成都大学,2025.
[12]陈思全.武汉市洪山区小学体育课后延时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25.
[13]刘怡.青白江区小学课后延时服务政策执行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25.
[14]潘鑫,张雷,孙思浓.“双减”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融入课后服务的“三维浸润”模式研究[C]//陕西省体育科学学会,陕西省学生体育协会.第四届陕西省体育科学论文(摘要)集--学校体育(专题报告)宝鸡文理学院;2025:176-180.
[15]朱春霖.初中课后服务质量提升政策执行的阻梗及其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