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大学生健身动机和阻碍因素研究逐渐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类需求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个体需求的满足呈现出逐步向上的层级特性。这一理论在解释个体健身行为的动机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适用性,能够系统地揭示大学生健身动机的多层次结构,并识别健身行为中的不同驱动力。
张力为和毛志雄(2003)的研究显示,大学生健身动机首先来源于健康的基础需求,随着健身意识和经验的增强,学生逐渐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理和社交需求。这种多层次的健身动机符合马斯洛理论对需求递进的描述。牛伟(2004)则认为,随着健身运动在高校中的推广,大学生的健身动机逐渐向多样化发展,表现出身体健康、社交、心理发展等多个需求层次的融合。
胡加(2008)在其研究中指出,尽管大学生的健身动机多样,但外部条件的制约对健身行为产生了显著的阻碍作用。胡加的研究强调了时间压力、经济限制和场地设施等外部因素对大学生健身的影响,这些阻碍因素往往限制了学生的健身意愿,使其动机难以实现。进一步地,胡鞍钢和方旭东(2016)在全民健身战略的研究中提到,政策引导和设施改善在高校健身推广中的重要性。高校应通过增加健身场地、降低健身成本、简化使用手续等措施来满足学生在各层次需求中的外部条件要求,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健身参与率。
此外,王肖(2019)的研究还指出,心理因素在大学生健身阻碍中起着重要作用。部分学生因缺乏动力或遭受心理疲劳而对健身产生排斥,甚至在健身过程中感到挫败。这一心理因素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健身的参与频率,还可能对健身效果产生负面影响。研究显示,心理疲劳的出现通常与高压的学业环境和不良的健身体验有关,提示高校在开展健身推广活动时,应注重心理支持和激励措施,以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
薛娟(2014)指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健身需求和动机上存在差异,地方化策略在高校健身推广中尤为重要。周子淇(2018)则进一步指出,阻碍因素在不同地域和文化中的影响不同,高校需要因地制宜地设计健身推广计划,以满足学生多层次、多样化的健身需求。薛娟(2014)的研究针对不同地域学生的健身参与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阻碍因素在不同文化和环境中具有较大的差异,强调了高校在健身活动推广中的地方化策略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近年来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大学生健身动机与阻碍因素研究,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健身动机与其需求层次密切相关,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不同层级,这些需求驱动了学生的健身行为,反映出健身动机的多层次性和多样化。同时,阻碍因素对健身行为的影响也较为复杂,时间压力、经济限制、场地设施不足以及心理疲劳等问题在不同需求层次上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限制,影响了学生参与健身的频率和积极性。总体而言,现有文献揭示了大学生健身动机的复杂性,但对不同群体(如年级、专业、性别)的细化分析不足,且对需求层次之间的互动关系缺乏深入探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的应用性和推广性。本研究将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细化对宁夏理工学院学生健身动机的多层次分析,详细探讨阻碍因素在不同需求层次中的表现,并通过问卷数据和实证分析揭示需求与阻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此研究的创新性在于结合具体人群的需求特征,提出更加有针对性的策略,旨在为提升大学生的健身动机、增强健身参与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A.H.马斯洛,陈炳权,高文浩,邵瑞珍.人的动机理 论(下)[J].经济管理,1981,(12):64+72.
[2]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3:26-28.
[3]A.H.马斯洛,陈炳权,高文浩,邵瑞珍.人的动机理 论(上)[J].经济管理,1981,(12):69.
[4]牛伟.谈健身运动参与动机的转变[J].安徽体育科技,2004,(S1):87-88.[5]胡加.论大学生健身动机的培养与激发[J].教育与职业,2008,(15):180-181.
[6]胡鞍钢,方旭东.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内涵与发展思路[J].体育科学,2016,36(03):3-9.DOI:10.16469/j.css.201603001.
[7]刘国永.实施全民健身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J].体育科学,2016,36(12):3-10.DOI:10.16469/j.css.201612001.
[8]王肖.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浅谈我国全民健身政策宣传[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04):146-147.DOI:10.16730/j.cnki.61-1019/g8.2019.04.091.
[9]边加斌.成都市高校大学生健身运动参与动机的调查与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20.DOI:10.27347/d.cnki.gssdu.2020.000694.
[10]路娜,谢婷.什么阻碍了居民的日常休闲健身:居民休闲参与限制因素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专题报告(体质与健康分会).北京体育大学;,2022:3.DOI:10.26914/c.cnkihy.2022.005095.
[11]张力为,林岭,赵福兰.运动性心理疲劳:性质、成因、诊断及控制[J].体育科学,2006,(11)49-56+74.DOI:10.16469/j.css.2006.11.008.
[12]林岭,张力为.运动性心理疲劳问题的研究现状[J].心理科学进展,2007,(03):524-531.
[13]周子淇.沈阳市中学生运动动机及阻碍因素的研究[D].吉林体育学院,2018.
[14]薛娟.大学生休闲运动参与及阻碍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5]冯守东,王平.我国知识分子健身动机与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04):15-16.DOI:10.16419/j.cnki.42-1684/g8.2003.04.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