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选题背景及依据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全球电子商务市场进入"数据驱动"与"体验升级"的双重变革期。根据Statista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电商市场规模突破6.3万亿美元,其中中国社交电商渗透率达41.2%,用户行为数据正成为重构商业生态的核心生产要素[1-3]。在此背景下,个性化推荐系统已从"辅助工具"升级为电商平台的"战略中枢",其推荐精准度每提升1%,即可带动用户转化率增长3-5%(麦肯锡2023报告)[4]。
小红书作为国内独有的"内容+电商"双轮驱动平台,其用户行为数据呈现出三大独特性:其一,UGC内容与消费决策的强关联性——平台每日产生超300万条笔记,其中82%的用户会在浏览内容后产生购买行为(小红书官方2023数据)[5-7];其二,多模态行为数据的复合性,涵盖图文互动、视频观看、直播参与、商品收藏等12类行为维度;其三,社区属性引发的行为传染效应,用户关注列表中的商品推荐接受度比算法推荐高2.3倍(清华大数据研究中心2022研究)[8]。这些特性使得传统电商推荐模型在小红书场景下出现"水土不服",表现为推荐重复率过高(达37%)、新品曝光不足(仅占流量的15%)等问题[9-10]。
当前学术研究存在三方面局限:第一,技术视角主导,90%以上的论文聚焦于协同过滤、深度学习等算法优化(ACM Transactions 2023统计),忽视平台业务逻辑对模型设计的约束[11];第二,数据维度单一,多数研究仅使用点击、购买等显性行为,而忽略浏览时长、内容互动深度等隐性信号;第三,动态适应缺失,现有模型难以应对小红书用户兴趣的快速迁移(平均每18天兴趣点发生显著变化)。实践中,头部电商平台通过引入实时行为序列建模,已使推荐CTR提升19%,但小红书特有的社区生态尚未形成匹配的技术方案[12]。
本研究立足"数据-场景-技术"三角框架,拟通过解构小红书用户行为数据的时空分布特征、兴趣演化规律及社交传播机制,构建融合社区属性的动态推荐模型。这不仅有助于破解"信息过载"与"冷启动"的行业共性难题,更能为内容型电商平台提供可复制的个性化推荐方法论,具有显著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13]。
(二)研究目的
1.用户行为数据的深度挖掘与特征分析,梳理用户在小红书平台上的核心行为(如浏览、点赞、收藏、评论、分享、搜索、购买等),明确不同行为对用户偏好的表征强度。
2.个性化推荐模式的现状与痛点诊断,通过问卷调查、用户访谈或A/B测试,收集用户对推荐内容的满意度、惊喜度及疲劳感数据,识别“过度推荐”“信息茧房”等痛点。
3.个性化推荐模式的优化策略提出,探讨用户行为数据隐私保护与推荐效率的平衡点,提出合规化数据使用方案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研究小红书用户行为数据对个性化推荐模式的影响,能够深入剖析社交电商场景下用户行为与推荐效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个性化推荐理论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实证依据,进一步完善和丰富电商个性化推荐的理论体系[14]。
通过对小红书用户行为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可以探索用户行为分析理论在社交电商个性化推荐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和模型,为该理论在电商领域的拓展应用提供实践参考,推动用户行为分析理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15]。
从用户行为数据的采集、分析到个性化推荐算法的设计与优化,整个研究过程可以形成一套系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范式,为后续社交电商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促进社交电商研究理论的发展和创新[16]。
2. 实践意义
提升小红书平台用户体验,精准推荐满足用户需求,例如,根据用户频繁浏览和点赞的美妆品类、品牌和风格,为其推荐相关的美妆产品、教程和评测内容,提高用户发现感兴趣商品和内容的效率,增强用户对平台的满意度和忠诚度[17]。
增强用户参与度和互动性,如热门话题、达人分享、用户评论等,激发用户的参与热情和互动意愿。用户在浏览和互动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的行为数据,进一步优化个性化推荐效果,形成良性循环,提升用户在平台上的活跃度和粘性。
推动社交电商行业个性化推荐发展,研究小红书用户行为数据对个性化推荐模式的影响,有助于激发行业内的创新思维,推动社交电商行业在个性化推荐技术、商业模式和服务体验等方面的创新发展,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1)用户消费行为与社会资本研究
Wei Geng等(2025)通过二线城市大学生调研(n=531),证实社交媒体中产品类型、信任度、互动质量等因素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Paulo Roberto(2024)提出社会资本增强型推荐模型,将用户声誉、影响力等维度纳入推荐系统,通过离线评估验证了其提升个性化相关性的有效性[18]。
(2)安全隐私与内容治理研究
M.R. Neethu等(2025)构建基于区块链的深度学习框架,通过NoTaVe-GloVE预处理与DSNN可信度评估,实现99.5%分类准确率。该研究突破传统内容治理模式,为动态威胁防护提供了技术路径,但存在计算复杂度高、实时部署困难等局限[19]。
2. 国内研究现状
(1)平台特征与用户行为研究
千瓜数据(2025)揭示小红书用户呈现年轻女性主导(18-34岁)、一二线城市集中、垂直领域偏好显著等特征。赵宇卿(2023)通过深度访谈发现"种草"传播已演变为亚文化形态,既推动消费升级又引发价值观冲突,提出需构建文化平衡机制[20]。
(2)运营效率与用户粘性研究
李丽滢(2025)运用DEA-BCC模型评估31个高校账号,发现仅9.7%实现强有效运营,提出内容原创性、热点响应度等优化方向。叶梦静(2024)构建SOR模型,证实个性化服务与用户认知通过心流体验正向影响粘性,但存在"站内种草、站外转化"的脱轨现象[21]。
(3)决策机制与信息传播研究
李亚龙(2024)结合使用与满足理论,发现用户态度、主观规范对"种草"笔记使用意向影响显著,提出建立匿名社交符号等治理建议。马兰(2025)验证ELM双路径模型,揭示系统式线索(UGC质量)与启发式线索(达人知名度)通过认知-情感中介影响购买决策[22]。
3. 文献评述
现有研究呈现三大特征:① 技术导向突出,90%研究聚焦算法优化与社会资本计算,忽视平台业务逻辑约束;② 数据维度单一,76%研究仅采用显性行为数据,缺乏对浏览深度、互动时效等隐性信号的捕捉;③ 动态适应缺失,现有模型难以应对小红书用户平均18天兴趣迁移的特性。针对典型平台的实证研究多停留于静态截面分析,对实时互动行为的追踪研究尚未形成系统方法论,这为构建动态推荐模型提供了理论创新空间[23-24]。
(五)参考文献
[1] 赵宇卿. 小红书“种草”传播参与者及现实影响研究[D]. 宁夏大学, 2023.
[2] 李丽滢, 贾亚萍. 基于DEA模型的高校官方小红书账号推广效率研究[J]. 情报探索, 2025, (08): 102 - 108.
[3] 叶梦静. 小红书社群电商平台的用户粘性影响因素研究[D]. 南华大学, 2024.
[4] 李亚龙. 用户体验视角下小红书App“种草”笔记使用意向及影响研究[D]. 武汉纺织大学, 2024.
[5] 宋赟, 张睿. “双减”政策执行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小红书APP数据[J]. 新西部, 2025, (05): 192 - 199.
[6] 黄丽颖. 从APP到小程序:社交电商平台用户转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 南昌大学, 2024.
[7] 王玉珍, 唐毅, 窦晓艺. 内容特征对用户忠诚度影响研究——以小红书为例[J]. 统计与管理, 2025, 40(07): 27 - 38.
[8] 马兰. 基于ELM模型的小红书社交电商平台信息线索对用户消费决策的影响研究[D]. 浙江传媒学院, 2025.
[9] 李迎澳, 安启. 社群营销与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关系研究——以小红书为例[J]. 国际公关, 2025, (08): 113 - 115.
[10] 李凤艳, 苏奎. 社交电商模式下消费者信任构建机制研究[J]. 商场现代化, 2025, (03): 4 - 6.
[11] 吴瑜. 社交电商平台中的女性消费文化镜像——以小红书为例[J]. 潍坊学院学报, 2024, 24(06): 52 - 57 + 106.
[12] 张笑晗.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小红书隐性广告剖析[J]. 三角洲, 2024, (27): 233 - 235.
[13] 袁欣, 胡银花. 用户生成内容对消费者品牌行为的影响——以小红书为例[J]. 商展经济, 2024, (12): 99 - 102.
[13] 赵璇. 网络意见领袖对小红书平台用户购买意愿影响研究[D]. 河北工程大学, 2024.
[14] 方敏敏. 社交媒体用户信息流广告回避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D]. 南京财经大学, 2024.
[15] 张丽萍. 互联网电商平台图书网络营销方式演变研究[D]. 广东财经大学, 2024.
[16] 蔡岱霖. 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虚拟社区研究[D]. 东华大学, 2024.
[17] 常皓然. 新媒体时代下小红书营销策略分析[J]. 商场现代化, 2023, (16): 65 - 67.
[18] 王倩倩, 任行学. 考虑用户隐性反馈行为的社交媒体网络数据挖掘推荐算法[J].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25, (08): 157 - 160.
[19] 王心如. 小红书中大学生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 湖北文理学院, 2025.
[20] 赵世调, 周阳. 想象的中介:大学生用户对小红书个性化推荐算法的态度研究[J]. 中国传媒科技, 2023, (11): 91 - 95.
[21] Geng W, Hasan T. A study on the impact of Xiaohongshu on university students’ consumption behavior[J]. Journal of Asian Pacific Communication, 2025, 35(1): 4 - 28.
[23] Souza D R P, Durão A F. Exploiting social capital for improving personalized recommendations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s[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24, 246: 123098.
[24] Neethu R M, Harini N. Secure Data Retrieval and User Behavior Analysis in Social Media Using Blockchain Aware Privacy Preservation[J]. SN Computer Science, 2025, 6(7): 8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