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任务书
题目: 某高校工程实训大楼设计

学生姓名: / 班级: / 学号:

一、设计参数
1.工程概况
该楼位于定西市区,层数 5~8 层,总建筑面积约 4000~7000m2。
2.自然条件
1)气象条件
冬季采暖室外空气计算温度为-15 度,夏季通风室外空气计算温度 28 度;室内计算温度:卫生间、楼梯间、大厅为 16 度,其他均为 18 度;年主导风向东北,冬季平均风速 0.7m/s。
2)地质条件
场地内地层结构简单,在勘探深度内地基土由杂填土层,粉质粘土层和卵石层三层组成。土层的工程性质描述如下:
杂填土:黑褐色,湿,稍密,含有植物根须,层厚介于 0.6~1.2m。
粉质粘土:粉质粘土,黑褐色,稍湿,稍密,其间含有中、粗砂和砾石,层厚介于 6.8~8.0m。
粉质粘土层的承载力特征值 f ak =130kPa。该层地层稳定,工程性质一般。
卵石:杂色,以白色和青色为主,含量大于 65%,粒径以 50~150mm 为主,中密-密实,夹杂
有砾石,向下卵石粒径渐增,砾石含量减少,该层最大开挖深度 4.4m,该层未揭穿。
3.结构类型
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4.抗震设防
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15g,设计地震分组第三组,场地类别Ⅱ类。
二、设计任务及要求
(一)设计任务
1.建筑设计:1)总平面图;2)底层平面图;3)标准层平面图;4)正立面图;5)剖面图。
图纸用 2#或者 2#加长。
2.结构设计:
1)主要结构计算:楼盖和屋盖的梁、板计算,楼梯设计计算,一榀框架的内力及配筋计算和基础计算;以上计算内容均为手算。
2)绘制结构施工图:标准层楼盖和屋盖结构配筋图;一榀框架梁柱配筋图(1#图纸);楼梯配筋详图;基础平面详图及配筋图。图纸用 2#或者 2#加长。
3.绘图要求:底层平面图、一榀框架梁柱配筋图和基础配筋图手绘,其余图纸均可计算机绘制。
(二)设计要求
1.总平面设计合理,人流、车流不能相互交叉,并解决好一定数量机动车的停车场及自行车场地。
2.作为临街建筑要有良好的城市景观,要求建筑造型和建筑里面美观、大方,并解决好主入口
的体型处理,体现建筑自身特征。
3.态度认真,主动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严格遵守学习纪律(同上课要求)。
5.设计方案合理,计算方法正确,计算数据准确。
6.计算书格式应符合标准,书写工整,文字简练,条理清楚。
7.施工图必须符合制图标准,能正确、准确表达设计意图,图面布置协调、清楚、整洁。
三、各阶段时间安排
设 计 内 容
|
起止周
|
建筑方案确定及总图
|
0~1
|
建筑平、立、剖面及构造设计
|
1~3
|
结构布置
|
3~3.5
|
楼盖及屋盖设计
|
3.5-5.5
|
楼梯设计
|
5.5~6.5
|
框架设计
|
6.5~12.5
|
基础设计
|
12.5~13.5
|
资料整改
|
13.5~15.0
|
毕业设计答辩、最终设计成果(修改完善后)提交
|
15.0~16.0
|
四、主要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部分:
[1] 王万江,金少蓉,周振伦. 房屋建筑学 [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2] 《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 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1995)(2005 年版)[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4] 张文忠.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第四版)[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制图标准(GB/T50104-2010) [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2、结构设计部分: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 55008-2021)[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 版))[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2010)[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18)[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8.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6]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7]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 版))[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6.
[8]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9]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11] 顾祥林. 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12] 沈蒲生.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第五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13] 沈蒲生. 混凝土结构设计(第五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14] 梁兴文等编著.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第四版)[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15] 梁兴文等编著. 混凝土结构设计(第四版)[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16] 白国良.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 [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17] 包世华,张桐生.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和计算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18] M. Parz. Structure dynamics theory and calculating [M]. Beijing: Earthquake Press, 1993.
[19] Anil K. Chopra. DYNAMICS OF STRUCTURES: Theory and Application to Earthquake Engineering[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