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系统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的重点是:调查、收集与分析用户在数据管理中的信息需求、处理要求、安全性、完整性要求等。
3.概念结构设计
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进行数据库的概念设计,绘制相应的E-R图,可使用PowerDesigner、Viso、Word工具。对需求分析阶段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组织,形成实体、实体的属性,初步标识实体的码,设计分E-R图。各子系统的分E-R图设计好以后,将所有的分E-R图合并成一个系统的总E-R图。确定实体之间的联系类型(1:1,1:n,m:n)。(划分实体和属性的基本准则参照教材,同时考虑合并E-R图所产生的冲突问题和冗余问题)。
①画出系统各部分(子系统)E-R模型图。
②消除冲突和冗余,合并各部分E-R图模型图,形成总体E-R图模型图。
③若系统较简单可直接画出系统总体E-R模型图。
4.逻辑结构设计
把概念结构设计阶段设计好的基本E-R图转换为与所选用DBMS产品所支持的数据模型相符合的逻辑结构,及将E-R 图转化成关系模式,并确定这些关系模式的属性、码、索引等。(转换原则见教材)。确定关系结构和完整性约束,并应用数据的规范化理论为指导优化关系模式,使其基本满足三范式。
5.物理结构设计
可使用PowerDesigner、Viso、Word工具。为给定的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要求详细写出基本表的结构,包括表名、字段名、字段描述、类型、长度、是否为空等,同时标出基本表的主码、外码、索引等。
在选中的DBMS支持下,在服务器设备上定义数据库中的基本表、视图、触发器、存储过程、用户、权限等。
6.数据库的实施与维护
使用SQL 语句创建数据库、数据表……
7.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二)课程设计的要求
1.分组及选题要求
(1)每组人数1-2人。选定课程设计题目,完成课程设计任务,并独立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2)各小组选题不得重复,小组成员分工要明确,每个成员分配任务量要合理。
2.课程设计报告要求
(1)按照课程设计说明书编写提纲书写,使用学院统一课程设计报告封面,格式规范,按时提交。
(2)不少于6000字(15~30页左右),A4纸双面打印(封面单面打印),每人一份。
(3)主要内容及装订顺序
封面(统一提供) 摘要、目录、正文、致谢、参考文献。
3.课程设计要求
(1)按照数据库设计步骤进行设计,认真记录设计每一阶段的成果,对每一阶段的成果认真审核,确保设计正确合理;
(2)要求有清晰的数据库设计思路(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关系模式规范到3NF以上,至少有三种完整性约束
(3)在设计的数据库中输入实例数据,选择适当的测试数据,利用SQL语言进行各种数据操作。
(4)良好的编程风格;
(5)必须上机调试通过;
(6)建议设计应用系统的功能,编写数据库应用程序,进行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
三、主要实践环境
1.操作系统
Windows 10以上操作系统。
2.数据库管理系统
选择一种主流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如 MySQL、SQL Server等。
3.编程语言
Python、Java、C
4.开发工具和开发环境
(1)根据选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选用合适的数据库开发工具
(2)根据选用的编程语言选用合适的开发环境
四、课程设计说明书编写提纲(见撰写规范)
(一)封面、摘要、目录。
(二)引言(系统概述)
1-2页,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预期成果
(三)系统需求分析
1.分析系统的参与者
2.功能需求
3.系统数据及数据处理需求
4.性能需求
(四)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1.分析构成系统的实体、实体属性、实体之间的联系
2.系统局部E-R图
3.合成全局E-R图
(五)逻辑结构设计
1.概念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
2.关系模型优化
3.设计用户子模式(视图)
(六)物理结构设计
1.表结构设计(字段名称、字段类型、索引、完整性约束、主键、外键)
2.触发器的设计
3.存储结构
4.存取方法
……
(七)数据库实施与维护
1.创建数据库
2.创建表
3.创建约束
4.创建索引
5.输入数据
6.创建存储过程
7.创建触发器
8.创建视图
9.数据库的备份、恢复
……
(八)系统功能实现
重点在对数据库的访问,包括数据库连接、操纵数据库中的数据,调用存储过程,使用触发器等,体现数据完整性约束,安全性验证等、在运行过程中必须不断对数据库设计进行评估、调整与修改。
(九)总结与展望
对设计的数据库进行总结和展望,不写个人心得。
(十)参考文献
不少于10篇,符合国家标准。
五、考核
1.课程设计需提交的材料
(1) 装订完整的课程设计报告(打印稿),报告严格按模板格式(大小、字号等不得有任何更改)撰写。
(2) 课程设计程序源代码(每个学生的系统以电子方式放在一个文件夹中,文件夹命名格式为:专业班级-学号-姓名-系统名称(计科本240X-学号-刘宁-图书借阅管理系统)。命名格式不对,不接收提交。
2. 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
课程设计的成绩由平时考核与最终考核相结合,平时占20%(出勤、表现等);最终占80%(设计报告50%、答辩验收30%)。成绩计分按优、良、中、及格与不及格5级评定。
(1)平时成绩
考勤,旷课一次扣10分,迟到或早退一次扣5分,请假1次按一次迟到计算。按学校规定无故旷课6学时,取消验收答辩资格,成绩定为不及格。
(2)系统验收成绩
教师随机提问3-5个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酌情给分。系统验收评价标准见附录Ⅱ
(3)课程设计报告成绩
课程设计报告评价标准见附录Ⅲ
不符合要求的程序、设计报告,抄袭的设计报告和源代码,完全未参与设计的小组成员,成绩按不及格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