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说明及论文大纲
选题说明:
研究的核心问题:供应链金融产品是如何进行互联网创新,进而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切割成以下三个小问题:
1供应链金融产品如何进行互联网创新,让银行在给小微企业的贷款的同时防控风险,并且提升利润?
2、供应链金融产品如何进行互联网创新,让核心企业主动扶持链上的小微企业,与它们实现共同价值创造?
3、供应链金融产品如何进行互联网创新,让小微企业不分区域,更加便捷的得到融资成本低的贷款?
案例描述:
JX金融科技公司是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当中首家成立的金融科技公司,致力于用科技力量创新金融模式,为企业与个人提供高效、优质、便捷的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
ZJ公司是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公司主要经营范围为房屋建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工程总承包。其中大量的小微材料供应商和劳务分包商都有融资需求,但是融资难、融资贵限制了其业务的发展和经营规模的扩大。
ZJ公司向JX金融科技公司寻求合作,希望能结合中建八局及其供应商特点,开发核心企业供应链云端贷款,要求通过独立业务判断条件及全流程线上操作以满足中建八局供应商区别于一般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案例分析:
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无法满足小微企业贷款原因分析:
1、从银行的角度来讲,这些小微企业信用度不够高或可抵押资产不足,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风险系数较高,国有银行难以放贷。
2、从核心企业的角度来讲,ZJ公司要优先支付大型供应商货款,不愿意把有限的授信额度用于没有话语权的小微企业,这也导致传统的供应链贷款业务难以覆盖ZJ公司的小微供应商。
3、从小微企业自身来说,一方面,传统的小微企业贷款申请、开户的手续比较麻烦,贷款审批慢,这造成小微企业融资慢,影响资金流动。另一方面,有些金融机构愿意对小微企业放款,会要求较高的贷款利息。而融资贵限制自身了业务的发展和经营规模的扩大
供应链金融互联网创新的可行性分析:
1、JX公司具有成熟的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技术,已开发并成功运营个人快贷、小微企业快贷等全流程线上产品数载,已实现与人行、工商数据联通,具有扎实的大数据技术基础。
2、ZJ公司EPR系统中具有小微企业真实可靠的应收账款信息,并且ZJ公司首先对贷款的小微企业进行了准入,风险进一步可控。
供应链金融互联网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1、在普惠金融的大背景下,作为承接母行普惠金融战略的JX公司,必须进行产品创新与升级,以服务更多的小微企业,响应普惠金融政策。
2、供应链金融是一个系统化,从零售变为批发的概念,是银行新的业务蓝海。在同行竞争激烈的今天,只有尽快进行供应链金融产品互联网创新,抢占业务先机,才能促进银行获客与转型,开拓新的业务蓝海。
解决方案:
1、从银行方考虑,完善产品风险控制体系。一是在利用大数据技术,在已经实现与人行、工商数据联通的基础上,通过银企ERP系统直连,引入核心企业供应链管理数据,掌握其上游小微企业是否诚信经营以及与核心企业之间的合同、账款往来等信息来控制贷前风险;二是通过应收账款的金额与期限来差异化额度与期限,进一步防范违约风险,三是通过设立专用账户来锁定控制第一还款来源。
2、从核心企业角度考虑,不占用核心企业原有授信额度。突破原有信贷政策,进一步激发核心企业推广普惠金融的内生动力,让ZJ公司在发挥集团优势、履行社会责任担当的同时,又不会影响集团现有的融资格局。
3、从小微企业角度考虑,一点接入,全面铺开。一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个性定制化产品。二是通过全流程线上操作,系统自动审批,客户不到一小时就能获得贷款。并且通过APP一站式办理,让客户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预约开户、贷款申请、支用还款。二是低利率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并且额度无需一次性用完,可随借随还,将偿债压力和融资成本降到最低。
结论:
1、供应链融资产品互联网创新有效解决了小微供应商融资难题。
2、供应链融资产品互联网创新落地后将在全国范围复制,推广这一模式,更多的供应链小微企业将享受到银行信贷支持。
3、供应链融资产品互联网创新促进银行获客与转型,发现新的业务蓝海。
4、供应链融资产品互联网创新使ZL公司实现了与链上企业共同价值创造,解决了普惠金融最为关键的“普”与“惠”问题,真正构建起一个广覆盖、低成本、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体系。
论文大纲: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2研究方法
1.3结构安排
第二章 供应链金融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供应链金融定义
2.2 供应链金融相关理论
2.3 供应链金融相关文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案例概述
3.1 案例背景介绍
3.2 案例描述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案例分析
4.1 传统供应链金融无法满足小微企业贷款原因分析
4.2 供应链金融互联网创新可行性分析
4.3 供应链金融互联网创新必要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解决方案
5.1 创新智能完善产品风险控制体系
5.2 产品制度突破原有信贷限制
5.3 全流程线上操作高效普惠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