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背景及依据(简述国内外研究状况和相关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文献综述),选题目的、意义,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一)选题背景与依据
选题背景与依据: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代表,正逐步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主流方向。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动力电池包,其性能优劣直接关系到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安全性、可靠性和成本效益。因此,动力电池包的设计和优化成为电动汽车技术研发的关键环节。
本选题基于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包的重要性,旨在通过系统的结构设计和特性分析,提升动力电池包的性能,满足电动汽车对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长寿命和低成本的需求。选题依据如下:
研究意义:动力电池包的设计不仅影响电动汽车的整车性能,还关系到电动汽车的市场竞争力和消费者的接受程度。通过优化动力电池包的结构设计,可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延长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降低生产成本,推动电动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
解决实际问题:当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包在结构设计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能量密度不足、散热效果不佳、安全性难以保障等。本选题旨在通过系统的研究和设计,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动力电池包的综合性能。
先进性和实用性:本选题采用先进的电池单体和模组技术,结合有限元分析和碰撞测试等手段,对动力电池包进行系统的设计和优化。研究成果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还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可以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包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包设计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众多科研机构和企业纷纷投入大量资源,开展动力电池包的结构设计、性能优化及安全防护等方面的研究。例如,一些学者通过改进电池模组的布置方式和散热系统,提高了动力电池包的能量密度和散热性能;还有一些研究者通过引入新型材料和结构,增强了动力电池包的安全防护能力。
然而,国内在动力电池包设计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设计理念相对落后、仿真分析手段不够先进、安全防护措施不够完善等。此外,国内在动力电池包的标准化、模块化及可重构性等方面的研究也相对较少,限制了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包的产业化应用。
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包设计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动力电池包设计体系和技术标准。例如,特斯拉等电动汽车企业通过采用先进的电池技术和设计理念,成功推出了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的动力电池包,为电动汽车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国外在动力电池包的仿真分析、安全防护及可重构性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一些研究者通过采用先进的仿真分析软件和方法,对动力电池包的结构强度、热管理效果及安全性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验证;还有一些学者通过引入新型材料和结构,实现了动力电池包的模块化设计和可重构性,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包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研究目的:
本选题旨在通过系统的结构设计和特性分析,提升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包的性能。具体研究目的包括:
优化动力电池包的结构设计,提高电池包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
引入先进的热管理技术和安全防护措施,提升电池包的散热性能和可靠性;
对动力电池包进行有限元分析和碰撞测试,验证其结构强度和安全性;
探索动力电池包的可重构性,为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和快速换电提供技术支持。
研究意义:
提高生产效率:通过优化动力电池包的结构设计,可以简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推动电动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优化动力电池包的设计可以提升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和安全性,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推动电动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动力电池包的可重构性也为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和快速换电提供了技术支持,有助于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本选题的研究将推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包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促进相关产业链的升级和完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包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还可以为其他领域的新能源技术研究和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总结:
综上所述,本选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通过系统的结构设计和特性分析,可以提升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包的性能,推动电动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同时,研究成果还可以为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和快速换电提供技术支持,有助于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马洪涛,谢京.基于多学科优化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包设计[J].自动化应用, 2023, 64(9):251-253.
[2] 高大威,付静江,王聪昌,等.纯电动车动力电池包结构轻量化设计[J].公路交通科技, 2023, 40(6):203-210.DOI:10.3969/j.issn.1002-0268.2023.06.025.
[3] 卜凡涛,刘木林,栾敬钊,等.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包仿真模型设计[J].汽车实用技术, 2022, 47(24):14-22.DOI:10.16638/j.cnki.1671-7988.2022.024.003.
[4] 薛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包的改进设计与仿真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 2023(6):172-175.
[5] 于伟,王迎波,周广钊,等.3.5T纯电小卡轻量化液冷动力电池包的设计与仿真[J].电池工业, 2023, 27(3):133-138.
[6] 尤思博.锂离子动力电池包保温系统设计及其对整车性能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23.
[7] 林杰威,李金璐,龙飞企,等.燃料电池载重车振动研究及动力系统布置优化[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2024, 57(9).
[8] 殷鹏飞.电池工厂总图规划及物流流线分析[C]//202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5).2023.
[9] 胡春雨 沈春雷 唐莎莎 段红石 陈月锋 杨晓 郑宗明.新能源电动农机一源多用创新供能赋能农网农机融合发展[J]. 2024.
[10] 秦玉英,曹俊杰.新能源动力电池包模态分析及优化设计[J].电源技术, 2023, 47(8):1060-1063.
[11] 黄登峰 周顺顺 闫晓磊 查云飞.基于浮动映射法的动力电池包散热结构设计[J].汽车技术, 2024(7).
[12] 李伯勇,黄绍金,赖城贤,等.动力电池训练"包"设计[J].时代汽车, 2023(23):121-123.DOI:10.3969/j.issn.1672-9668.2023.23.041.
[13] 陈南,李兵兵.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包结构设计分析研究进展[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22(051-001).
[14] 李振华,朱浩浩,崔,等.动力电池包液冷板设计与仿真分析[J].汽车周刊, 2023(5):0019-0021.
[15] 李斌,游道亮,汤桃峰.双层模组动力电池包热管理设计与优化[J].南方农机, 2023, 54(2):129-133.
[16] 汪辉.汽车动力电池包结构轻量化与耐撞性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23.
[17] 雷鹏英.动力电池包多目标优化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22.
[18] Wang W , Zhang T , He Y ,et al.Uncertainty bottom impact optimization of power battery pack with 3D star-shaped auxetic structure[J].Applied Soft Computing, 2024:161.
[19] Majumder S , Akula R , Vennela B S ,et al.Design of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for a battery pack with malfunctioning battery: - a numerical parametric study[J].IOP Publishing Ltd, 2024.DOI:10.1088/1742-6596/2766/1/012049.
[20] Zhang X , Xiong Y , Pan Y ,et al.Deep-learning-based inverse structural design of a battery-pack system[J].Reliability Engineering & System Safety, 2023.DOI:10.1016/j.ress.2023.1094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