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
|
220kv 电网继电保护设计
|
专业
|
|
课题类型
|
|
是否在社会实践中完成
|
|
课题来源
|
|
论文(设计)起止时间
|
|
一、文献综述:
1.研究目的:电力系统作为我国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运行关系到国家经济的 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继电保护是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关键技术之一,它能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迅速、准确地切除故障部分,保护电力系统正常运行。
研究意义:随着我国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继电保护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 此,研究 220kv 电网继电保护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继电保护技术自 19 世纪末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百余年的历程。在国内,继电保护研究主要集中在保护原理、保护装置、保护系统等方面。近年来,随 着电力系统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进步,国内继电保护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如:分布式保护、 智能保护等方面。曹飞在 2023 年《220 kV 智能变电站中的继电保护与控制技术分析》一文中提到继电保护装置的动作报表与后台处理,以及合并单元与智能终端的作用。
在国外,继电保护研究同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在继电保 护技术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然而,国内外在继电保护技术上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在高 端继电保护装置方面。Ryohei Yokoyama2014 年在《Model reduction by time aggregation for optimal design of energy supply systems by an MILP hierarchical branch and bound method》一文中提到基于时间聚合的能源供应系统优化设计模型简化。
3.论文(设计)研究内容:本论文以 220kv 电网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分析 220kv 电网的运行特点和继电保护的基本要求;
(2)比较国内外继电保护技术的优缺点,探讨发展趋势;
(3)设计 220kv 电网的继电保护方案,包括保护装置的选择、保护范围的划分、保护参数的整定等;
(4)对设计的继电保护方案进行仿真验证,分析其有效性、可靠性及稳定性;
(5)结合实际工程,探讨继电保护装置在现场应用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本论文采用文献调研、理论分析、仿真验证等方法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其次,分析 220kv 电网的运行特点,明确继电保护的设计目标。
然后,结合实际工程,设计继电保护方案,并对其进行仿真验证。 最后,根据仿真结果,分析继电保护方案的性能,并提出改进措施。
二、研究内容:
1.220kv 电网继电保护装置的选择及配置
(1)根据电网特点和故障类型,选择具有良好性能和可靠性的继电保护装置,如线路保 护、主变保护、母线保护等。
(2)分析各种继电保护装置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合理配置继电保护装置,确保电网的 稳定性和安全性。
2.保护参数的设定与优化
(1)根据电网运行条件和故障特性,设定合适的保护动作时间和动作电流等参数。
(2)通过仿真验证,分析不同保护参数对继电保护性能的影响,优化保护参数设置。
3.继电保护装置之间的配合关系研究
(1)分析各种继电保护装置之间的逻辑关系,确保配合关系正确,避免误动作和漏动作。
(2)根据实际电网运行情况,调整和优化继电保护装置的配合策略。
4.故障检测与诊断系统设计
(1)设计有效的故障检测和诊断方法,实现对继电保护的实时监控和诊断。
(2)分析故障检测与诊断系统对继电保护性能的影响,优化系统设计。
5.继电保护系统的性能评估与优化
(1)基于实际运行数据,评估继电保护系统的性能指标,如动作准确性、速度等。
(2)针对评估结果,对继电保护系统进行优化调整,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6.继电保护设计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1)选取典型的 220kv 电网继电保护设计案例,分析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结合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对案例进行分析与评价,总结经验教训。
7.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
(1)分析继电保护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如智能化、集成化等。
(2)探讨继电保护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前景,为未来电网继电保护设计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案:
1.针对 220kv 电网继电保护装置的选择与配置,将深入研究各类继电保护装置的性能和适用范围,结合实际电网特点和故障类型,进行优化配置。
2. 在保护参数的设定与优化方面,将通过仿真验证分析不同参数设置对继电保护性能的 影响,以期找到最佳参数设置。
3.继电保护装置之间的配合关系研究,将重点分析各种继电保护装置之间的逻辑关系,确 保配合关系正确,避免误动作和漏动作。
4.设计故障检测与诊断系统时,会充分考虑系统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以实现对继电保护的 实时监控和诊断。
5. 对继电保护系统进行性能评估与优化,将基于实际运行数据,评估系统的性能指标, 如动作准确性、速度等,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优化调整。
6. 在实际应用案例分析中,将选取典型的 220kv 电网继电保护设计案例,分析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结合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7.针对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趋势,将分析智能化、集成化等新技术在继电保护领域的应用 前景,为未来电网继电保护设计提供参考。
在研究进度安排上,每个月都有明确的研究内容和目标,从查阅文献、研究基本要求和 规范,到选择继电保护装置、设定保护参数、优化配合关系、设计故障检测与诊断系统,再 到评估系统性能、分析实际应用案例,最后撰写论文,形成完整的研究流程。
在创新与实践意义上,本课题的研究将为提高 220kv 电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供有益的参考,优化继电保护装置的配合关系,提高继电保护的可靠性,设计实时的故障检测与诊断系统,降低故障诊断的时间和成本,针对实际应用案例进行分析,为电网运营企业提供有益的借鉴,探讨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趋势,为未来电网继电保护设计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四、进度安排
早期阶段(2023 年 11 月 15 日——2024 年 1 月 7 日):指导老师下达任务书,根据任务书要求,搜索相关资料,查阅相关文献,做好早期阶段工作。
前期阶段(2024 年 1 月 8 日——2024 年 3 月 4 日):独立撰写设计大纲、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及工作计划,上传至格子达平台,做好设计说明书初稿写作
中期阶段(2024 年 3 月 5 日——2024 年 4 月 29 日):按照指导老师的要求对选题进行系统的研究设计,将初步成功形成初稿,并上传至格子达平台提交审阅。
后期阶段(2024 年 4 月 30 日——2024 年 5 月 20 日):完成说明书终稿,完成论文诚信检测, 撰写答辩汇报提纲,接受答辩考核。
末期阶段(204 年 5 月 21 日):根据答辩意见进行整改,整理毕业设计归档材料。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GB/T 14285-2006.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 标准化委员会.2006
[2] DL/T 317-2010.继电保护设备标准化设计规范[S].北京:国家能源局.2010.
[3] Q/GDW 422-2022.国家电网继电保护整定计算技术规范[S].北京:国家电网公司。2010.
[4] GB/T 34122-2017.220KV-750KV 电网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配置技术规范[S].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7.
[5] 曹飞.220KV 智能变电站中的继电保护与控制技术分析[J].上海:电子技术.2023,52(06).
[6] 雷永光.220KV 智能变电站中的继电保护与自动化分析[J].湖北:通信电源技术,2019
(10).
[7] 朱可.220KV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及自动化分析[J].山西: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8
(01).
[8] 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机械工业勘察设计协会。2010.
[9] 刘金海.220kV 变电站的继电保护系统分析[J].上海:电子技术.2021,50(12).
[10] 杨锦.220kV 及以上变电站继电保护抗干扰措施[J].北京:电子技术与经济.2022(06).
[11] 配电变压器继电保护设计探讨[J]. 李跃.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
[12] 关于电力变压器继电保护设计的探究[J]. 庄重.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
[13] 浅析双电源供电的控制系统继电保护设计[J]. 王茹玉;申楠;史梦欣.内蒙古煤炭经济,2020.
[14] 变电站二次继电保护设计方法及问题[J]. 刘峰;王宁;张楠.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
[15] 变电站二次继电保护设计方法及问题分析[J]. 蔡柳荣.通讯世界,2017.
[16] 电力变压器继电保护设计策略研究[J]. 张莹莹;宋军.工业设计,2015.
[17] 电力变压器继电保护设计[J]. 梅桂富;刘贺洋.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21.
[18] 刍议电力变压器继电保护设计[J]. 蒋明辉.低碳世界,2015.
[19] 电力变压器继电保护设计要点[J]. 王耀辉.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
[20] 关于电力变压器继电保护设计的探析[J]. 于海涛.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
[21] Model reduction by time aggregation for optimal design of energy supply systems by an MILP hierarchical branch and bound method[J]. Ryohei Yokoyama,Yuji Shinano,Yuki Wakayama,Tetsuya Wakui. Energy.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教研室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