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的意义,同类研究工作国内外现状、存在问题(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1)同类研究工作国内外现状:美国是机器人机械手的诞生地,早在1961年,美国的ConsolidedControlCorp和AMF公司联合研制了第一台实用的示教再现机器人。经过40多年的发展,美国的机器人机械手技术在国际上仍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技术全面、先进,适应性也很强。
日本在1967年从美国引进第一台机器人,1976年以后,随着微电子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急剧增加,日本当时劳动力显著不足,工业机器人在企业里受到了“救世主”般的欢迎,使其日本工业机器人得到快速发展,现在无论机器人的数量还是机器人的密度都位居世界第一,素有“机器人王国”之称。德国引进机器人的时间比英国和瑞典大约晚了五六年,但战争所导致的劳动力短缺,国民的技术水平较高等社会环境,却为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在德国规定,对于一些危险、有毒、有害的工作岗位,必须以机器人来代替普通人的劳动。这为机器人的应用开拓了广泛的市场,并推动了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目前,德国工业机器人的总数占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日本。
法国政府一直比较重视机器人技术,通过大力支持一系列研究计划,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使法国机器人的发展比较顺利。在政府组织的项目中,特别注重机器人基础技术方面的研究,把重点放在开展机器人的应用研究上。而由工业界支持开展应用和开发方面的工作,两者相辅相成,使机器人在法国企业界得以迅速发展和普及,从而使法国在国际工业机器人界拥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英国纪70年代末开始,推行并实施了一系措施列支持机器人发展的政策,使英国工业机器人起步比当今的机器人大国日本还要早,并曾经取得了早期的辉煌。然而,这时候政府对工业机器人实行了限制发展的错误。这个错误导致英国的机器人工业一蹶不振,在西欧几乎处于末位。近些年,意大利、瑞典、西班牙、芬兰、丹麦等国家由于自身国内机器人市场的大量需求,发展速度非常迅速。目前,国际上的工业机器人公司主要分为日系和欧系。日系中主要有安川、oTC、松下、FANLUC、不二越、川崎等公司的产品。欧系中主要有德国的KUKA、CLOOS、瑞典的ABB、意大利的CO毗U及奥地利的工GM公司。 2国内工业机器人的发展
我国工业机器人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经过30多年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70年代萌芽期,80年代的开发期和90年代的应用化期。随着20世纪70年代世界科技快速发展,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在世界掀起了一个高潮,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于1972年开始研制自己的工业机器人。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高技术浪潮的冲击下,我国机器人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七五”期间,国家投入资金,对工定机器人及零部件进行攻关,完成了示教再现式工业机器人成套技术的开发,研制出了喷漆,点焊,弧焊和搬运机器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开始实施,经过几年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成功地研制出了一批特种机器人。
从2O世纪9O年代初期起,我国的国民经济进入实现两个根本转变期,掀起了新一轮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技术进步热潮,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又在实践中迈进了一大步,先后研制了点焊,弧焊,装配,喷漆,切割,搬运,码垛等各种用途的工业机器人,并实施了一批机器人应用工程,形成了一批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基地,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础。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机器人还有很大差距。
(2)研究的意义:本机械手主要与加工中心等组合成最终生产线,实现加工过程的自动化、无人化。目前我国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水平和国外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应用规模和产业化水平低,在国内很多工厂的生产线上组合机床上下料仍由人共完成,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为了提高生产加工的工作效率,降低劳动成本,并使生产线发展为柔性制造系统,适应现代自动化大生产,针对具体生产工艺,利用机器人技术,设计用一台上下料机械手代替人工工作,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以机械手的研究和开发直接影响到我国自动化生产水平的提高,从经济上、技术上考虑都是十分必要的。进行机械手的研究设计是非常有意义的。
(3)研究特点以及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外各种机械手和机械手的研究成为科研的热点,其研究的现状和大体趋势如下:
<1>机械结构向模块化、可重构化发展。
<2>工业机械手控制系统向基于PC机的开放型控制器方向发展,便于标准化、网络化;器件集成度提高,结构小巧,且采用模块化结构;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易操作性,而且维修方便。
<3>机械手中的传感器作用日益重要,除采用传统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传感器外,还引进了视觉、听觉、接触觉传感器,使其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4>关节式、侧喷式、顶喷式、龙门式喷涂机械手产品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系列化设计;柔性仿形喷涂机械手开发,柔性仿形复合机构开发,仿形伺服轴轨迹规划研究,控制系统开发。
<5>焊接、搬运、装配、切割等作业的工业机械手产品的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系列化研究;以及离线示教编程和系统动态仿真。
存在问题:
<6>价格昂贵
<7>实时性不理想
<8>设备笨重,大都停留于实验阶段等
参考文献:
[1]郭洪红 工业机器人运用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忍平 机械系统动力学[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科学出版社,2004.
[4][美]Saeed B.Niku.机器人学导论—分析、系统及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设,2004.
[5]濮良贵,纪明钢.机械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纪名刚,机械设计(第七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机械手设计.制造技术与机床[M].2004.
[8]李超,气动通用上下料机械手的研究与开发[M].陕西科技大学,2003
[9]蔡自兴,机器人原理及其应用[M].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
[10]龚振邦,汪勤,陈振华,等 机器人机械设计[M].电子工业出版社19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