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背景与意义(说明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1选题研究的背景
2014年12月7日,教育部发布了近年来各级教育毛入学率数据,对适龄进入高等院校的18到22岁青年进行统计,1991年我国18到22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5%,目前高等教育日益受到重视,2001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上升为13.3%,到201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上升到了34.5%[1]。
高等院校毛入学率的逐年上升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在近些年取得了比较大的发展,国名整体素质和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伴随着高校招生的扩大,高校毕业生不理想的就业形势逐渐被人关注,高校毕业生的质量受到了民众的质疑。2014年5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4〕22号),在要求各级各地区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同时,着重提出,高校要明确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加强就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面对着高校毕业生低就业率的重大压力,各大高校纷纷加大力度保障和提高本校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提升教学督导的力度。
高校教学督导是高校有效监控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其任务是按照国家和高校的教育方针政策及规章制度,对高校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及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发展改革情况进行督查督导,及时向校院和学校相关部门提供意见和建议。
教学督导是一项涉及全校师生,需要全校多部门协调完成的重要工作。教师教学评价从业内同行、专家、学生和学生信息员几个方面的评价进行综合测评,业内同行、专家和学生评价又有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业内同行和专家主要采用最原始的纸制评价表,事先由专人根据情况设计表格,印发后组织测评人员针对被测评人员填写表格,最后由专人对表格数据进行汇总,这种做法从最初的设计表格到填写、汇总,均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并且难免出现计算错误[3]。学生评教虽然近几年已引进测评系统,但数据采集仍以纸制评价表为主,但评价表收集费时费力、数据量大,每次评教都要收集并处理大量的评教表,每次测评都要产生许多填写不合格的表;其次,由于卡上记录的数据信息有限,系统对数据的分析也极其有限,难以及时按多种不同的条件进行统计汇总,不能及时方便的查询信息;这种评教方式需要极大的人力物力开销,并且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和教师数目急剧增加,需要处理的评教信息也成倍增加,传统的评教方式己不能满足社会和学校发展的需要[4]。
综合以上现状,学校急需一套能处理大量业务和数据存储分析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资源,既能克服传统评教模式的缺陷,又能节省评价成本,既突出信息反馈的时效性,又能较好地进行数据管理,为高校教学的科学化管理提供有效保障。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以美国为典型代表。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要建设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国家信息基础,又称信息高速公路,其核心是发展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服务体系,并且推进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 IT)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在教育中的应用[5]。1996年,美国表示到2000年美国要实现全部学校接入国际互联网,实现从小学到大学“人、机、网”互联。在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下,美国的教育信息化取得了迅猛的发展,目前已有86.4%的美国高校在教学中使用计算机辅助软件,69.5%的美国高校使用E-mail和BBS进行课堂讨论、收取作业等教学活动[6]。教学督导信息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变革,美国基本实现了“人、机、网”互联,教学管理工作也在与时俱进,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电子邮件系统为美国教学督导信息化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学期初,学生可以通过信息化系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定课程,系统会记录其电子邮箱,期末时,系统会通过邮箱自动给学生发送邮件,提示其评价课堂及教师,并附有评价链接。总体来讲,美国的教学督导信息化随着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一种常态化发展趋势[7]。
国内教育信息化发展相对晚一些,许多学者展开了积极的研究,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8]。为了应对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国际竞争,满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国家于2012年3月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在教育信息化改革的过程中,教学督导也应该紧跟信息化进程。2014年2月,教育部下发的《深化教育督导改革转变教育管理方式的意见》(国教督办[2014]3号)提出深化教学督导改革是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9]。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可将我国的教学督导信息化总结为以下的发展阶段。
(1) 计算机初步介入教学督导工作
上世纪70年代,有学者尝试着将计算机引入我国教育事业,称之为计算机辅助教育(CAI);1984年初,邓小平同志提出要从青少年抓计算机教育活动,到90年代,计算机在我国取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育管理形成了一种新的变革趋势。信息技术介入教学督导工作最早的形式便是为督导委员会配备计算机,利用电脑存储资料。由于计算机知识尚未普及,故需要专门的电脑操作员来管理[10],但这在当时已经大大的节约了存放纸质资料的空间,一定程度提升了教学督导的工作效率。
(2) 多款软件介入教学督导工作
首先是Visual FoxPro(简称 VFP)数据库。随着计算机的广泛普及,人们操作计算机的能力也日渐提高,有学者提出运用VFP数据库来辅助教学督导数据处理分析工作,VFP 数据库主要开发数据管理与运算等方面的软件,操作界面比较友好,可以同时建立多个表,如听课信息表、反馈信息表、教师课堂表等,并为这些表建立联系,必要时可自动生成报表,VFP 数据库曾一度风靡,提升教学督导工作的效率。
然而 VFP 数据库虽然功能强大,但是由于其太过专业化,而大多数从事教学督导工作的工作人员是教育方面的专家,对专业性统计和处理数据软件并不是很精通,所以譬如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等统计工作就会相对滞后[11],这也使得专业性过强的 VFP 进一步的推广受到限制,而Excel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Excel 具备强大的函数计算功能,且操作界面简单,文档可兼容性强,利用 Excel 可轻松设计调查问卷,发放给学生填写问卷时,可锁定重要的行和列中的数据,防止被篡改,同时也方便了回收整理;Excel 可以轻松的输入数据并且对数据进行加权、排序、筛选等处理,Excel 与 Word具备极强的兼容性,Excel 引入教学督导工作之后曾一度提高了教学督导的工作效率。
(3) 教育网格中引入督导工作
网格是建立在 Internet 上的一种新型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它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通信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的全面共享。有学者提出在教育网格环境下开展教学督导工作,实现教学督导资源的共享,进而大大缓和由于高校扩招而引起的资源不均等的问题[12]。在教育网格环境下还可开展分层教学督导,将学院教学督导和校级教学督导相结合,并设定不同的权限,由上级督导统一监控。若兄弟院校也加入了该教育网格,则兄弟院校之间的督导资源可最大程度的共享,督导专家可共同听课、互相学习,加强兄弟院校间的交流和合作。但是由于教育网格工程量大,需要借助于地区内相关组织或部门的帮助,故其在高校教学督导推广有一定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