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环境和谐与健康生活
引言
健康的环境应该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体现社会环境的完好,健康的环境必须一切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心理健康和身心健康要求,使人生活在一个健康、安全、舒适、环保的环境中。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从过去仅仅追求一定的空间作为栖息之地的要求,发展到了创造适宜于人们生理、行为、心理及社会等需要高质量的环境上了。人们在享受当代文明成果的同时,忽视了大自然词语的阳光、空气、风、水;过分依赖现代科技的生活方式,淡化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亲密关系;回归自然、亲和自然变成了奢侈的健康要求。从健康的角度看,目前人与环境的和谐还存在不少问题:,周边噪声干扰休息;规划布局不当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失去了人与自然的亲和力;城市布局不合理,降低了人们生活的舒适度。更重要的是有些住宅的建筑材料、装修材料选型不当,设备低劣,引起空气、声、光、热、水质污染,对人体健康构成直接的危害。这些问题都与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1、心理健康与生活环境
心理健康是人们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的健康,它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其本质为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互为因果。我国古代就早已认识到身心的关系,提出“修身养性”,特别重视情绪对健康的影响,心理健康是生命健康的基石。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心理健康、创造一种心胸开阔、 人际交往、人与自然、社会生活和谐的生活环境。一个好的心理健康的生活环境,人就会有安全感、生活感和社会感。
2、居住环境健康
《黄帝宅经》称:“故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吉。”我们的先民通过千百年居住经验的积累,充分认识到居住环境是保障健康的重要因素;大到城市、村庄的选址规划,小到住宅的朝向布局,形成了一套完整中华安居之道。其核心就是“天人合一”的建设理念。从健康的角度来说,建筑遮风挡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同时又让人融合于自然之中,让人的生理节律顺应自然的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建设理念,体现了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在充分利用自然的基础上,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在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 这一理念对指导健康居住环境的建设具有更现实、更统领的意义。阳光、空气、水和运动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充足的阳光、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和适量的运动都是维持生命、保障健康的基本要素。
3、影响居住环境健康的因素
近年来的疫情让我们认识到:病毒与人类长期共存,恶性传染病发生频率加快,传染病的防控关口应迁移到社区。但更应引起重视的是:居住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对健康的损害是累积性的。比如:由住宅周边环境引发的电磁波过敏症、化学物质过敏症等;由规划设计引发的空巢综合症、高楼综合症、抑郁症等;由室内环境引发的肺炎、化学物质过敏症、脑中风等;由建筑装饰材料引发的室内空气污染引起的超额死亡等,健康危险因素存在于人居环境建设的各个环节。
有一项研究证明:采取改造住宅的维护结构来提高隔声性能、保温性能。冬季控制室温在18℃ 以上,24小时机械通风,提高室内空气质量等措施, 可以减少疾病发病率。保障人的健康为核心建造的健康居住环境,可以切实降低健康风险、减少健康隐患、规避健康损害,实现治未病、少生病,培养健康行为的目标。
4、充足的阳光照射
有研究表明,充足日照可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对于老人,由于老年人户外活动不足、室内阳光照射不足,使得体内维生素D不足,容易导致老年骨质疏松。所以,生活选择上,应更加注重无障碍的生活环境,提高老年人出门活动的欲望;尽量把老年人的卧室、以及老年人在家中经常活动的空间如起居室、书房在南向布置,以获得更多的日照。当然,充足的日照对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是必要的。
5、洁净的空气
空气质量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当有PM2.5这一量化指标后,人们开始关注空气污染。理论上说,室外存在的空气污染物大都会进入室内;而室内由于烹饪等活动,家具、装修材料的释放,还会产生新的空气污染物。这些空气污染物不仅会对人体的呼吸系统产生损害,还有可能影响人体的其他方面。
6、卫生的水质
“好水喝出健康来”这是大家都有的共识。小分子团、弱碱性、人体所需矿物质比例合适、水中溶解氧适中等,这是对健康水质的常规理解,也是天然优质矿泉水的指标。我国的饮用水水质标准指标,是全球最严格的标准。
但是自来水从水厂输送到每一个水龙头,其中涉及了市政供水管道、居住区供水管道、贮水箱、供水泵(装置)等多个环节。居住者直接使用的水龙头,其出水水质能否达标?这是建筑生活给水系统重点要解决的问题;需要优选不易腐蚀的管材、无害的接口材料,建立各类贮水装置的定期清洗制度、以及水质定期检测制度等。依赖于对施工建造的管控, 以及运营阶段的维护,在水龙头水质不确定时,最好还是要采用户用的净水器(系统)以保证户内的水质,注意不要长期饮用纯净水。
营造和谐生态环境促进健康生活
实现环境和谐与健康生活的目标,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健康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是医疗卫生,还涉及环境、遗传、生活方式等。为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宜居环境。
1、提倡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生活
2、探索环保新道路
环境保护事业只有在创新中才能发展,所以必须要探索环保新道路。我国环保事业起步较晚,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用行政的办法来解决环境问题,而过度使用行政手段,既容易出现污染反弹率高,激化基层矛盾,加剧市场不公平竞争等问题,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多渠道,多视角,可持续地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另一方面,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千差万别,在严格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探索和研究破解本地区环境问题的新思路、新机制,显得十分必要。
大力提倡建设生态型城市,这既是顺应城市演变规律的需要,也是推进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条件,更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3、环境保护工作,应以预防为主
环境保护政策是把环境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围,通过各种方式达到有效率的污染水平。因此,预先采取措施,避免或者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有效率的办法。
确保环境安全,首先要坚持防范为主,要从源头防范,完善预警制度,降低风险,全方位监管,对可能出现的污染事故,要提前应对到位;出事之后要高效处置,做到第一时间掌握信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第一时间应急监测,第一时间进行处置,并加强与气象、水利等部门的沟通,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应急措施,将危害降到最低程度,最小范围,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我们更要做到遵循自然规律做事。我们可以从自我开始,有净化空气和做好资源回收和资源永续利用的环保概念,例如:搭乘大众运输工具、利用太阳能资源、风力发电,积极的提倡资源的分类、适度的利用自然资源、让绿地有生长的机会,不与天争地,让万物有所依,让我们告诉大家,再让大家再告诉大家做好维护自然的生态保育工作,使我们的环境能美好,恢复生气盎然的容貌后,人类才得以健康生活。
结语
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生活条件相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有了美丽的环境才有健康的人类,有了人类才有文明的社会,环境 — 人类 — 文明这三者是息息相关的。现代的生活方式给我们带来了舒适,但我们同样也不能忽略它给我们带来的“副产品”。只要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多多留意那些影响健康的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治对策,就可以尽可能的减少环境对我们人体造成的影响。让我们一起用“心”打造出美好、和谐的环境与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