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学术论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需要很高的语言表达和掌握,还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宽广的学科视野,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入独到的见解和严谨细致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说学术论文是作者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的综合体现。要写好学术论文,首先需要系统深入的专业学习和学术训练。但必须承认,有些学者不擅长论文写作,以至于无法向世界公开自己的知识和见解,这使他们失去了与他人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学术界造成了损失。还有的不了解学术论文的独特性,把它们写成宣传资料、经验总结或者通俗读物。学术论文的写作也需要训练,有一定的步骤和方法。一般来说,撰写学术论文的步骤包括选题、材料的收集和使用、排版、修改和定稿。
所谓选题,就是确定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主要研究课题。这是论文写作的开始,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当我们检查一篇论文的价值时,我们从它的主题选择开始。论文的选题不仅决定了作者的主要研究方向,也反映了作者的学术视野和创新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可能只是一种数学或实验技能,但提出新问题、新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待旧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这也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对于学者来说,如果找不到合适的课题,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研究工作,学术生涯进入瓶颈期。对于大学生来说,找不到合适的话题意味着他或她一直徘徊在学术大门之外,无法深入自己的专业领域。从根本上说,选题的产生和成熟是建立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的,但也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了解这些原理和方法可以帮助那些刚开始学习海洋的人。
选题的原则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原则:价值原则、创新原则、可行原则和适度原则。一、价值原则。一篇论文的学术价值一般体现在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两个方面。对于学术研究来说,基础理论的研究非常重要。学术发展有自己的逻辑和规律,不同学科有各自的传统和特点。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理论的更新,新的理论往往能引领科学和学术的飞跃。强调基础研究课题,其价值往往体现在理论上。对于有理论价值的课题,不需要提出新的理论体系,但需要对现有理论进行修正或发展。选题的实用价值是指研究成果能否面向现实,关注社会需求,解决社会问题。课题关注社会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对这类问题的研究可以明显促进社会发展,并可能产生经济或社会效益。有些题目既可以有理论价值,也可以有实践价值,但大多数题目不是理论性的,就是应用性的。应用选题因其明显的实用价值而容易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而理论研究因不能在短时间内显示其价值而容易被忽视。事实上,理论研究在社会的长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应用研究往往需要以此为基础。没有理论支撑,应用研究就失去了基础。
二、创新原则。学术研究的目的是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促进社会和科学向前发展。重复的现有知识体系无法实现这一目标。毫无疑问,研究的创新首先体现在选题上。只有站在学科前沿,关注热点难点问题,才能找到新的研究课题。选题的创新表现在新的研究领域的发展、研究方法的创新、理论和观念的创新。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成熟,从事某一领域类似研究工作的学者越来越多,选题的创新必然增加难度。因此,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发现新问题、扩大研究范围、更新研究数据是选题创新的触发点。当然,新领域的开发并不是异想天开,必须建立在对以往研究成果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研究方法的创新往往可以对推动长期未解决的学术问题起到建设性的作用。以文学研究为例。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一些诗人(诗人)的作品很难解读,从而对他们形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如何准确定位他们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一个难题。上个世纪中叶,一些学者运用西方意识流理论对他们的作品进行了重新解读,对他们的情感内容和艺术价值做出了全新的诠释,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学术问题。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大量西方理论的引入,一些学者盲目引用这些理论进行创新,或者断章取义,或者生搬硬套。它们不但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反而造成了学术研究的混乱。
第三,可行性原则。选题必须考虑可行性,即把选题纳入具体研究的可能性,这取决于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是指研究者本身所具备的素质,如专业知识、研究能力、研究专长等。学术研究必须以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为基础。所以选题要从自己的专业知识入手,否则作为外行是不可能进行深入研究的。我们鼓励跨学科研究,但这需要两个学科甚至更多的知识储备。选题也一定要考虑自己的研究能力,不能目标太高,盲目追求题目的难度和创新。科研一直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工作,科研能力的培养也需要长期的训练和实践。此外,每个研究者因自身条件和兴趣不同,研究专业也不同。比如有的学者擅长理论研究和逻辑推理,有的则更擅长社会研究,更适合应用研究。所以选题一定要考虑研究者的主观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才能保证研究的连续性。客观条件是指数据、设备、资金等。研究所需,也包括前人的研究基础。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都必须依靠一定的客观条件。必要的实验设备、图书资料、信息系统包括人员配备都是学术研究的必要准备。研究能否有效开展与这些客观条件密切相关。所以在选题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能否得到必要的数据、设备、资金、人员支持。否则就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样,再好的题目也无法真正落实。
最后,适度原则。题目大小要适中,题目太大无从下手,容易空洞;太小,无法进一步发展,也不太学术。近年来,“以小见大”的选题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这种选题往往是从具体问题和现象的微观研究入手,而不局限于个案的孤立解读,而是从其中探索更广更深的问题或规律。所谓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通过特殊的反思,是共通的,既有见豹的典型性,又有从一个到另一个的开放性。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蒋村经济》是一本“由小见大”的书。这本书原本是费老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博士论文。原标题是他所研究的村子里的《开弓》,副标题是《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他以长江下游和太湖东南岸的开县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开县宫村经济制度的实地考察,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因此,这部作品被视为社会学研究的典范,这种从微观视角和宏观视角选题的方法也被各个学科所采用。同时,论文要注意难度适中,难度过大,超出研究者的能力范围和客观条件,有可能成为“空中楼阁”;常识性的知识太容易重复,既没有学术价值,也没有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
如上所述,选题的成功与否对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发现和确定题目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是一个集中研究和思考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