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节能照明的由来
关于火种的有这么一个神话,以前地球上没有火,只有太阳光,所以一到了晚上,人们就在一片漆黑的世界里,很不方便,一天,有个叫夸父的年轻人,再也忍受不住太阳的这般‘无情’,就追着太阳跑,跑啊跑,最后他用尽了最后一口气,把手上的木棍扔去打太阳,结果太阳还是只在白天出来,可是那个木棍掉下来就成了火种,给人类带来了光明。这个神话肯定是不可信的,但是我们可以了解到光对人类重要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往往伴随着灯的进步,由最初的簧火照明,逐渐发展到油灯和蜡烛等的灯光照明,直到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第一只白炽灯以后,人类进人一个崭新的电光源照明时代。那简直是改变世界的发明了,人类可以不再受时间、地点、天气的限制,拓宽了人类活动的空间。
但是白炽灯发光效率不太高,到目前为止白炽灯的光效最高仅为19lm/W左右,它发射的红光多、光效低、不节能,目前我国已规定了在公共场所不再使用白炽灯照明。荧光灯由于其发光效率较高,现已从早期的281m/W提高到104lm/W,它是白炽灯发光效率的6倍左右,另外荧光灯寿命长,已从原先的1000h提高到24000h,它是白炽灯寿命的24倍,所以得到了广泛应用[1]。
但是自从20世纪70年代发生能源危机后,人们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照明节能方面,这不但加速了开发高效荧光灯的进程,而且越来越重视天然采光,于是照明工程又发展到一个新的里程碑——节能照明。
2节能照明的必要性
能耗和环境是当前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照明用电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占总发电量的10%到20%。据资料,美国1994年仅用于9600万户家庭照明的耗电约1500亿度,价值100亿美元。这些发电量要产生1.4亿吨原始温室气体—CO2我国1992年照明用电700亿度,1995年己增长为1000亿度,占总发电量10%.预计2000年照明用电将达1500亿度。照明用电的迅速增加,不但要增加大量的电力投资,牵制国民经济发展,还要产生大量污染。据专家计算.每100亿度电需求煤500万吨。按除尘率94%计.还要向大气排放烟尘5.5万吨;二氧化硫7.8万吨.产生了严重的酸雨[2]。
目前我国电力工业发展速度很快,但是电力供应不足和电网效率低的状况依然比较严峻,这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将继续存在。特别是近些年来,电网负荷的峰谷差越来越大,电网己不堪重负,急需利用终端节电技术节约电能,改善电网的负荷方式。我国照明用电约占总发电量的10% ,是终端节电的主要对象。照明用电大都属于峰时用电,因此照明节电具有节约电量与缓和高峰用电的双重作用。同时,照明节能是减少火电厂排放污染物的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3]。
3节能照明的措施
应根据场所特点及使用条件,全面推广和选用多种类型的光源。此外,还应重视发展和应用灯具及光源配套的电器附件,特别是先进和节能的镇流器等产品
选择光源时,在满足显色、启动时间等要求下,应优先选用高光效光源。按不同的工作场所条件,采用不同种类的高效光源,可降低电能消耗、节约约能源。
国产的普通白炽灯额定功率通常为15—1000W,光通量约为110一1860lm[4]。考虑到使用过程中的光通量衰减,实际光效约为6---16lm/W。灯的功率越小,光效也越低。因此从节能的角度考虑,应选用功率较大的白炽灯。卤钨灯因造价高,故较少生产功率太小的。大功率卤钨灯可制成数千瓦。常用的卤钨灯光效在20lm/W左右,最高可超过30lm/W。一般溴钨灯的光效略高于碘钨灯。
荧光灯由于其光效比普通的白炽灯高、表面的亮度也低,而受到广泛的使用,但是大都采用电感型的。传统的电感型镇流器的荧光灯要消耗无功功率,一般为其额定功率的20%,对于一个比较大的照明系统来说,如果广泛采用传统的电感型镇流器的荧光灯。其功率因数是很低的。我们知道,功率因数对供电的可靠性、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当然我们可以采用在一个低压开关柜采用电容补偿的方式,其需要的补偿容量是很大的,成本也就上升了。
采用电子型镇流器的荧光灯,其功率损耗只有其电感型的50%,对功率因数也就显著的提高了,其节电的效果很明显。但是我国节能型电感镇流器的研制已有10多年的历史,在这10多年的时间里,节能型电感镇流器的设计、工艺等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照明电器的专业人员以及广大的照明电器用户对节能型照明电器产品的认识,也由过去单纯认为电子节能灯、电子镇流器是节能照明电器产品而逐渐全面认识到包括节能型电感镇流器在内很多节能照明电器在节能及综合评定具有独特的优势[5]。
在我国,节能电感镇流器目前已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市场。节能型电感镇流器已在一些重点工程(例如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广州地铁、北京东方广场等)得到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产品的出口已形成批量,并且受到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欢迎。目前国内节能型电感镇流器的产量约占镇流器总产量的2%-3%,究其原因除了受到节能电感镇流器价格较普通电感镇流器高等因素影响外,主要是因为广大工程设计人员、企业管理者政府有关部门的决策者对节能型电感镇流器与普通电感镇流器以及电子镇流器的综合性能价格比的优势不甚了解。因此,目前特别需要对此问题在客观科学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定,以使我国的照明电器在向节能环保方面发展的道路上能更理智、更全面和少走弯路。
节能最优先考虑的还是更多的利用自然光,太阳光是取之不尽的绿色光源。一般条件下它只能即时利用而小能储存。可利用各种集光装置(主要有反射镜、光导纤维、光导管等)进行采光,将太阳光导入室内需要照明的地方,同时可调节室内温度的高低,如热季将光反射到顶棚上,利用顶棚的漫反射照亮室内,而顶棚吸收的热量用抽风机送到室外[6]。
另外照明器具有提高照明质量和装饰效果的作用,但也要吸收一定的光通量。因照明器具应尽可能选用直接型,还应根据作业精度、人流、使用频数等因素仔细划分作业区和非作业区,采用相应的照明方式。在多功能照明场所,应采用混合照明或分区一般照明方式;室内照明线路宜分细多设开关位置适当对公共场所宜设置照明自动和手动控制装置。对于靠窗的照明灯应中一设自动和手动开关,达到充分分利用人然光源[7]。
4绿色照明
随着社会的发展,又提出了绿色照明。绿色照明是推广使用效率高,寿命长、安全和性能稳定的电光源、照明电器附件、以及调光控制器组成的照明系统,节约照明用电,减少发电对环境的污染,并提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8]。绿色照明工程不仅要求在灯具制造时符合清洁生产的要求,而且还要求在照明过程中也达到节能和保护环境的要求,即要达到绿色照明要求。绿色照明包含电光源、电器附件、灯具、配线器材,以及调光和控光器件等的合理采用。
节能是绿色照明的主题,但不是唯一目标,国家经贸委制定的绿色照明计划中提出的宗旨是“要建立优质高效、经济舒适、安全可靠、有益环境和改善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保护身心健康的照明环境”,可见绿色照明的目标是多方面的,既包含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也包括创造优质的照明系统。所以应该把节能和质量统一起来,运用先进、合理的照明设计手法,采用优质高效的照明器材,达到多方面的良好效果。而降低照明标准,牺牲质量去追求节能,是不合适的[9]。
绿色照明的提出也积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比如,绿色照明计划(GLP)就是美国环保局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空气染、节约能源而开展的一个计划,即用高效节能灯具对室内照明系统改造来达到上述目的。该计划自1991年开展以来,参加单位已达1244个,效果显著,不仅受到各界好评,而且在美国政府1993年10月宣布的“气候变化行动计划”里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项目中,占了相当的份量照明用电占美国年用电量的20-25%,而工、商、办公、仓库照明又占了整个照明用电的80-90%,用高效节能灯具对这些地方的照明进行改造后,可减少照明用电量50。由于用电量减少而使发电厂发电量减少或减少新增电厂,从而达到减少温室气休排放和空气污染的目的。若全美国能实现此改造,则全国可减少10%以上的用电量,节电容量达6500万千瓦,节省电费160亿美元,到2000年绿色照明计划就创造22万个就业机会。每年已经减少20.2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44 00万辆车排的废气),130万吨的二氧化硫,60万吨的二氧化氮。以上合计占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2%,这对实施美国气候变化行动计划和发展美国经济都起到了重要作用[10]。
我国在绿色照明方面的发展起步较晚,1996年国家经贸委会和国家计委、科技部、建设部、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等13个部门在“九五”期间共同组织实施的一项旨在节约电能、保护环境、改善照明质量的重点节能示范工程,叫“中国绿色照明工程”,其主要目的是促进我国高效照明电器产品的发展提高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引导和规范市场秩序扩人优质照明电器产品的市场份额;通过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照明节电意识和对高效照明产品的认识增进产品的市场消费逐步建立一个健康的品效照明产品市场服务体系[11]。
5结论
本文对照明的历史做了简单介绍,其中重点介绍了节能照明,因为它是绿色照明的主要内容,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绿色照明所要求的环保也绝对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 《论绿色照明的发展》陈仲林,何荣,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9卷第2期
[2] 《论绿色照明的发展》陈仲林,何荣,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9卷第2期
[3] 《绿色照明工程综述》邵左平 中国电力 1998年第9期第31卷
[4] 《电气照明技术》孙建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6月
[5] 《在绿色照明工程设计中如何正确选择光源》陈桂娥 山西建筑 第29卷第18期
[6] 《日本照明系统节能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王敏 光源与照明2006年第1期
[7] 《绿色照明及其主要技术措施》王建华RENEWARL ENERGY NO.4 2002
[8] 《小议绿色照明》高怡 山西建筑 2003年16期第29卷
[9] 《建筑节能照明设计与智能控制》仇佩君 节能 2006年第4期
[10]《绿色照明综述》中国照明电器 1997.年第1期
[11]《绿色照明及其主要技术措施》王建华 可再生能源 200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