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意义
随着政府信息化的建设热潮,“电子政府”的建设已成为新一轮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和衡量政务信息化水平的显著标志之一。因此,进行电子政务的研究与开发,加快政府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工作。而电子政务通过对政府的业务流进行重新设计, 利用虚拟办公、 电子邮件交换、远程连线会议,简化了政令的执行过程,从而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电子政府打破各级政府间繁琐的纸质文件传递,用快捷的电子方式在政府上下级之间传递信息,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同时, 电子政务打破了传统的部门林立、 条块分割、 等级森严的政府结构,使各级政府的各部门拥有了统一的服务平台,使公众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原来要数天甚至数月才能完成的事情; 政府也可以每天 24 小时、 每周 7 天向公众提供政府的各种服务,这些都大大提高了政府服务的效率。
基于上述分析,在电子政务系统发展的新阶段,必须进行发展模式的创新。政府各部门的应用系统,无论是针对整个部门体系的应用系统还是针对于普通百姓的应用系统,无论是政府各部门的网站还是办公业务系统,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发挥后发优势,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由于政府是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和应用者,使电子政务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中心环节。电子政务的实现所产生的强劲示范辐射作用,将有力地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进程。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电子政府系统的发展,从政府信息化本身来讲,首先盛行在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当代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他们是信息化最早的国家。经过近几年来的发展,全球的电子政务系统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围绕电子政务系统的各种创新不断涌现,为未来的数字化政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各国的电子政务系统表现出一些的特点。就是全球电子政务系统的发展很不平衡,国与国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尽管像美国具有世界最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条件,但是在电子政务系统的具体实施方面,美国仍然是采取分阶段实施的策略,由简单到复杂,在发达国家已经有了近五十年历史。其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大体上是通过网站发布与政府有关的各种静态信息,如法规、指南、手册、政府机构、组织、官员、通信联络等。这个阶段,政府基本上以自我为中心在进行建设;
(二)政府与用户单向互动,在这个阶段,逐步转向以用户为中心,政府除了在网上发布与政府服务项目有关的动态信息之外,还向用户提供某种形式的服务;
(三)政府与用户双向互动,在这个发展阶段,政府与用户可以在网上完成双向的互动;
(四)网上事务处理。目前,很多政府都在实现由第一阶段向第二或第三阶段的过渡,即扩大电子政务系统向用户提供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在进入21世纪后,伴随因特网的迅速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力度加大,我国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进入了全面规划、整体发展的新阶段。国内信息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以及国家对电子政务系统工作重视程度的日渐加深,我国电子政务系统发展很快。国内的一些电子政务系统方案非常宏观,功能、效益设计得非常大,非常全面,可是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往往会出现巨大的电子政务系统投资和与之不相适应的,或是相对比较薄弱的电子政务系统应用之间的矛盾。这些总体性的框架建设,项目涉及面铺得很大,却与实际情况做的不深透。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在于我们对电子政务系统项目缺少恰当的定位。有效的做法是:选好一个最能取得应用效果的具体项目,做深、做透、做好配套的各个环节。一个项目成功了,再来扩展。 我们的电子政务系统需要的是求真务实地推进和与地方的人民生活状况联系起来。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国内各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基础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不同部门的局域网已经基本搭建完成,甚至有些地区已经形成了城域网的基本雏形。从具体应用效果看,政府内部通过电子政务系统来进行沟通和信息共享,办公效率大有提高。
总的说来,我国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着差距,目前还有很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缺乏统一的建设原则。二是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法律支持。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必须有新型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保障。三是信息安全问题。这是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很多单位在公共信息网和内部办公自动化网之间,没有从物理上完全隔开,这样就会在信息安全性和保密性上存在隐患。四是与政府的业务工作缺乏有机的联系。无论是办公自动化,还是政府上网,都是工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必须将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与政府的业务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实现政府部门的业务工作计算机化、网络化。
3、参考文献及出处
[1]田景瑞,洪琢.电子政务设计总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杨雷.电子政务经济效益评价[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吴怡青.电子政务发展现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十九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07,1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 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 2012,2.
[6]樊博. 电子政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7]刘睿华. 英国电子政务发展[M].北京: 外研社,2007.
[8]张维迎.中国电子政务研究报告[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9]刘家真.中外电子政务研究案例[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0]金江军,潘懋. 电子政务理论与务实[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11]侯卫真,于丽娟.电子政务发展与演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2]刘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J].宿州学院学报,2008,7.
[13](美)塞利.50”:XML跨平台研范 bService开发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4
[14](美)DinoEsPosito.构建v尼b解决方案:应用ASP.NET和ADo.NET.清华大
[15]徐晓林. 电子政务研究与分析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6]吴倚天. 电子政务发展对策与建议[J].信息化工程,2008,4.
[17]杜治洲. 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模式的互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8]杨雷. 电子政务经济分析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9]祝江斌. 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J].理论月刊,2008,1.
[20]刘慎成. 加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J].电子政务研究,2004,3
[21]刘平. 电子政务安全[J].信息技术,2001,10.
[22]张敏聪. 电子政务与政府行政管理变革[J].决策借鉴,2002,4.
[23]王秋凤.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11.
[24]宋军. 电子政务理论与实务[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25]范晓虹. 新时期美国政府的资源开发战略[J].中国科技信息,20076,9.
[26]黄涛. 澳大利亚电子政务建设模式评述[J].中国信息化,2006,3.
[27] The information ecology of e-government,2006.
[28] David Garson ed.Publ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Policy and Mangement,IDEA Group Publishing,2003.
[29]E-government in Britain-A Decade On,2006.
[30]Jane Fountain.Building the Virtual State: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The Brookings Instiution,2001.
[31] E-Government Reconsidered: Renewal of Governance for the Knowledge Age,2005.
[32]蔡立辉. 解读当前我国发展新形势[J].电子科技信息,2006,8.
[33]李玉倩. 国内外电子政务研究述评[J].商业观察与研究,2009,24.
[34]徐双敏. 电子政务与数据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35]彭瑶. 论信息时代的电子政务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 中国信息导报,2006,3.
[36]范冰冰.电子政务框架体系结构.计算机应用,20o4(2):83一84 学出版社,2002 |